將耐克彈向品牌化天堂的,是喬丹優(yōu)秀的籃球技巧,但將喬丹塑造成超級明星的,卻是耐克的廣告。確實,在耐克時代之前,亦有天才運動員如貝比·魯思(Babe Ruth)及拳王阿里享負盛名,但他們從未有像喬丹那樣超越世俗的聲名。那個層次專屬于借電視及音樂錄像帶特效、藝術指導與仔細的影片攝制改頭換面的電影明星及流行歌手。前耐克時代的運動明星不管如何才氣縱橫、受盡崇拜,雙腳仍然牢牢踏在地面上。足球、冰上曲棍球、棒球也許在電視上無所不在,但電視上的運動賽事不過是實時的實況報道,通常很單調(diào),唯有在慢動作回放時才偶爾變得刺激且高科技。至于為產(chǎn)品代言的運動員,其平面或影視廣告實在稱不上是尖端的明星產(chǎn)物——請看看張伯倫(Wilt Chamberlain)從一盒Wheaties麥片后露出的傻笑,更別忘了火箭理查德(Rocket Richard)拍了希臘處方(Grecian Formula)的染發(fā)廣告后,被譏為“帥只有兩分鐘”。
1985年,耐克為喬丹做的電視廣告,將運動帶進了娛樂界:靜止的鏡頭、特寫、快速剪接,讓喬丹有如停在跳躍的動作中,制造出飛翔的驚人幻覺。利用運動鞋科技創(chuàng)造出超越的存在(喬丹以靜止的動作飛越天空),這就是耐克所謂的神話制造。這批廣告是第一個以運動為主題的搖滾音樂帶,而他們也的確開創(chuàng)出一片新局。正如喬丹所言:“菲爾(·奈特)和耐克所做的,就是把我變成了夢。”
耐克許多知名的電視廣告,都使用耐克的超級明星來傳遞運動這個概念,反對只是呈現(xiàn)該運動員在專業(yè)上的最佳表現(xiàn)而已。廣告常常讓知名運動員做一些與其專業(yè)無涉的運動,比如網(wǎng)球名將阿加西(Andre Agassi)就秀了一手自己的“搖滾高爾夫”。然后就是突破性的“波有一套”(Bo Knows)廣告案,將棒球兼橄欖球好手波·杰克遜(Bo Jackson)抽離他那兩個職業(yè)運動圈,把他塑造成無所不知的全能跨界教練。一系列訪談耐克明星(網(wǎng)球好手麥肯羅[John McEnroe]、喬丹、曲棍球員葛瑞斯基[Wayne Gretzky])的快剪鏡頭,反諷地暗示杰克遜對他們的領域遠比他們自己更熟悉,比如“波對網(wǎng)球有一套”、“波對籃球有一套”,諸如此類。
1998年長野冬奧會上,耐克首席執(zhí)行官奈特將這套策略從電視廣告的制約環(huán)境運用在真實的運動競賽里。這場實驗開始于1995年,當時耐克的營銷部做起大夢,想用肯尼亞的賽跑員組成非洲第一支奧運滑雪隊。耐克的全球運動部總監(jiān)馬克·博薩爾特(Mark Bossardet)提出解釋:“有一天我們坐在辦公室里,然后有人就說了:‘為什么我們不把肯尼亞的賽跑員集合起來,將他們的才能轉投在越野滑雪上呢?’”從1986年起即主宰奧運田徑運動競賽的肯尼亞賽跑員,在耐克總部人員的心目中一直代表著“運動的精義”(“肯尼亞人跑到哪里去了?”有一回奈特看了一則不夠靈巧積極的耐克廣告,有人聽到他這么問道。在耐克內(nèi)部,這句話即等同于“運動的精神到哪里去了?”)。因此,根據(jù)耐克的邏輯,假如兩位肯尼亞賽跑員(運動的真實化身)放棄原來的運動,放棄自己的國家和當?shù)貧夂颍豢胀兜奖鶅龅纳巾斏?,假如他們往后能將自己的靈敏、力氣、堅忍轉而投入越野滑雪,那他們成功的那一刻就象征著純粹運動的超越之美。這會是人類的心靈變革,戰(zhàn)勝自然、出身、國家以及小心眼的運動官僚——當然,這是耐克一手引介給全世界的?!澳涂耸冀K認為運動是不該劃分界限的?!庇∮酗w揚符號的媒體新聞稿如是說。終于,提出證明的時刻到了。
別的不論,耐克的名字也會出現(xiàn)在很多人們感興趣的花邊新聞上——就像1988年加拿大卡加里(Calgary)冬奧會的牙買加雪橇隊一樣。有哪個體育記者能放過非洲第一支滑雪隊這種暖人心房的新聞呢?
耐克選了兩名中距離賽跑手當實驗白老鼠:菲利普·博伊特(Philip Boit)和亨利·比托克(Henry Bitok)。由于肯尼亞不下雪,也沒有滑雪聯(lián)盟及訓練設施,耐克全額資助這項昂貴的計劃,捧上25萬美元,好讓球員到芬蘭做訓練,訂作制服,并支付薪水供應球員離家的花費。當長野冬奧會舉行時,比托克因資格不符無法參賽,博伊特則得了最后一名——比金牌得主挪威的戴利(Bjorn Daehile) 足足慢了20分鐘。事實證明,越野賽跑和越野滑雪盡管名稱類似,還是必須用到迥然不同的技巧及肌肉的。
但那還不是重點。比賽開始前,耐克在其奧林匹克的總部召開了記者會,用肯尼亞的食物及啤酒招待客人,還放了錄像帶讓記者觀賞肯尼亞運動員第一次看到雪、滑進樹叢間、一屁股跌坐在地上等片段。記者同時也聽到氣候的變化是如此劇烈,導致肯尼亞人的皮膚龜裂,連手指甲和腳趾甲也脫落了,但“現(xiàn)在我愛上了雪,沒有雪的話,我就不可能從事我的運動了”。博伊特表示。1998年2月12號的《坦帕論壇》(Tampa Tribune)評論道:“他們不過是兩個瘋狂的肯尼亞人,妄想征服凍結的苔原?!?/p>
這就是耐克典型的打造品牌工程:讓公司與運動員、運動精神在最初就畫上等號,使得耐克不再僅是為比賽提供衣著而已,而是自己下場比賽。而一旦耐克隨著旗下的運動員加入比賽,除了消費者之外,它還能坐擁瘋狂的運動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