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的品牌化(1)

NO LOGO:顛覆品牌全球統(tǒng)治 作者:(加)娜奧米·克萊恩


 

1993年,蓋普登刊“誰穿卡其褲?”系列廣告,以身著米色長褲的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杰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等反文化人物的老照片為號召。這項企劃案的模式可謂千篇一律的借他人之光:引進夠酷的藝術(shù)家,想辦法讓他的神秘和你的品牌有所關(guān)聯(lián),再祈禱此舉奏效,讓你看起來也一樣酷。這一招自然引起關(guān)于叛逆精神被大眾營銷化的種種爭議,正如大約同時出現(xiàn)在耐克廣告上的威廉·巴羅斯(William Burroughs,編按:美國小說家,與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及杰克·凱魯亞克同為“垮掉的一代”文學(xué)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裸體午餐》[Naked Lunch])一樣。

回到1998年。蓋普注銷令人耳目一新的卡其褲搖擺廣告:那是一個簡單、活潑的小型音樂錄像帶,目的是讓人“跳躍、搖擺、呼嘯”——就此而言,可謂成績斐然,至于探究這些廣告是否“吸收到”音樂的藝術(shù)純度則毫無意義。蓋普的廣告并沒有利用復(fù)古的搖擺風(fēng)——反而可具體論斷的,是蓋普的廣告促使搖擺風(fēng)重現(xiàn)江湖。幾個月后,歌手兼詞曲創(chuàng)作者維恩萊特(Rufus Wainwright)出現(xiàn)在以圣誕節(jié)為主題的蓋普廣告中,而他的專輯銷售數(shù)字也跟著直往上沖;唱片公司因而開始把他宣傳成“蓋普廣告中的那個家伙”。R&B新天后梅西·格雷(Macy Gray)也是從蓋普嬰兒服廣告打響知名度的。而且,并非蓋普卡其褲廣告看似抄襲MTV錄像帶,情況恰好相反,一夕之間,MTV臺的每一卷音樂錄像帶(從布蘭迪到小甜甜布蘭妮到新好男孩)都看似蓋普的廣告;這家公司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美學(xué),并進軍音樂界以及其他的廣告,甚至《黑客帝國》(The Matrix)等電影。經(jīng)過五年密集的生活風(fēng)格品牌化運動,顯然蓋普和其廣告中的藝術(shù)家一樣,做的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生意。

如今許多藝術(shù)家不再把蓋普這類型的公司當(dāng)成試圖借他人之光的暴發(fā)戶,反而認(rèn)為這只不過是另一種可供利用、可促銷本身品牌的管道,和廣播、電視及雜志沒什么兩樣?!拔覀儽仨殶o所不在。但是太昂貴的營銷我們又負擔(dān)不起。”這是亞特蘭大唱片行政副董事長羅恩·夏皮羅(Ron Shapiro)的解釋。除此之外,耐克或蓋普的某個主要廣告案對文化的抽絲剝繭之效,遠勝于MTV上強力播放的錄像帶或《滾石》(Rolling Stone)雜志的封面文章。也因此,從耐克廣告上的“Fat Boy Slim”、封面女郎(Cover Girl)廣告上的布蘭迪,到Lil’Kim為Candies唱饒舌歌,搭這類型廣告的順風(fēng)車已等同于《商業(yè)周刊》(Business Week)欣然宣布“今日排行榜的前40名”。

當(dāng)然,音樂的品牌化并非失落純真的故事。自從有廣播電臺以來,歌手早就開始唱廣告歌、簽贊助約,并想辦法讓自己的歌曲在商業(yè)廣播臺上播放,與跨國唱片公司簽約??v觀80年代(誘惑扶搖直上的音樂年代),埃里克·克拉普頓(Eric Clapton)之類的搖滾明星在啤酒廣告開唱,流行歌手則理所當(dāng)然為通俗文化柔情獻聲:喬治·邁克爾(George Michael)、羅伯特·普蘭特(Robert Plant)、惠特尼·休斯敦(Whitney Houston)、Run-DMC、麥當(dāng)娜、羅伯特·帕默(Robert Palmer)、大衛(wèi)·鮑伊(David Bowie)、蒂娜·特納(Tina Turner)、萊昂內(nèi)爾·里奇(Lionel Richie)還有雷·查爾斯(Ray Charles)都拍過百事可樂或可口可樂的廣告。連披頭士(Beatles)的《革命》(Revolution)這種60年代的圣歌,也變成了耐克廣告的背景音樂。

大約同時,滾石合唱團引進了有贊助商的搖滾巡回演唱會,寫下音樂史新的一頁——恰如其分地,16年后依然是滾石帶頭做出了搖滾企業(yè)的最新創(chuàng)舉:樂團即為品牌的延伸品。1981年,Jovan這家跟搖滾完全搭不上邊的香水公司,出錢贊助滾石合唱團的巡回演唱,首開這類活動的風(fēng)氣,雖然以今日的標(biāo)準(zhǔn)而言仍嫌呆板。盡管該公司讓自己的商標(biāo)出現(xiàn)在幾則廣告和旗幟上面,選擇“出售”的樂團和花大錢讓自己與搖滾的天生叛逆連在一起的公司,依舊涇渭分明。也許這種從屬地位,對于只想銷售產(chǎn)品的公司還可以接受,然而,當(dāng)設(shè)計師湯米·希爾費格認(rèn)定搖滾和饒舌將成為他的“品牌要素”時,他尋求的是一種相互融合的經(jīng)驗,一種與他本身超脫的品牌認(rèn)同更加契合的經(jīng)驗。1997年湯米贊助滾石合唱團的“通往巴比倫之橋”(Bridges to Babylon tour)巡回演出,就是明顯的例子。希爾費格不只握有打理米克·賈格爾(Mick Jagger)服裝的合約,連為滾石開場的雪爾·克羅(Sheryl Crow)也同理照辦——臺上的他們,簡直就是湯米·希爾費格的模特兒在發(fā)表新版“搖滾系列”。

不過,直到1999年希爾費格負責(zé)滾石的“安全不再之旅”(No Security Tour)巡回演唱會的廣告企劃,品牌與文化之間的完全融合才告完工。廣告上,容光煥發(fā)的湯米模特兒占了一整頁的篇幅,“觀賞著”正在隔頁進行的滾石音樂會。樂團成員的照片大小只有模特兒的四分之一。在某些廣告上,滾石合唱團連影子也不見,只見湯米模特兒捧著樂手的吉他搔首弄姿。在每一幅廣告上,都看得到由滾石著名的紅舌頭以及湯米的標(biāo)志——紅白藍旗合組的商標(biāo)。下方的引言為“湯米·希爾費格榮幸引介滾石合唱團的安全不再之旅”——可是,廣告上絲毫不見巡回之旅的場地、日期,只見湯米各旗艦店的地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