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維爾在其著作中,對封建社會及貴族政治,字里行間總是流露出依戀之情。當(dāng)他將封建社會與民主社會作比較時,甚至認為若干封建社會的建制,比民主社會還要優(yōu)越。對于當(dāng)時的人民是否有作為民主社會成員的能力,以及是否能保持其人格獨立及個人自由,深表懷疑。當(dāng)他對美國的政治制度表示觀感時,又對民主政治的前途充滿悲觀。并且認為美國式的平等,將導(dǎo)致比歐洲更可怕的專制政治。凡此皆與19世紀保守主義者的意識形態(tài),甚為接近。
另一方面,托克維爾認為民主革命的潮流無法抗拒,肯定個人自由的價值,重視私人的財產(chǎn)權(quán),并將其政治制度的設(shè)計,完全著眼于個人自由與地方團體的自主權(quán)的維護。以上各點,又非常近似當(dāng)時自由主義者的政治主張。
所以一般研究政治思想的人,都認為托克維爾既是保守主義者,又是自由主義者。唯獨當(dāng)代西德學(xué)者歐本多夫(Dieter Oberndrfer)持相反見解,歐氏的理由如下D Oberndrfer und W Jager, a a O, S 123:
認為托克維爾是自由主義者或保守主義者,都是錯誤的,因為托氏在基本思想上,是一個極有堅強宗教觀念的人--信仰神的旨意,這正是自由主義者所反對。另一方托克維爾將眼光投射于未來,認為民主革命的需要性和必然來臨,這又與當(dāng)時的保守主義者,大相徑庭。托氏既相信個人自由與尊嚴在未來的民主社會中,可能實現(xiàn),則已超出那個時代自由或保守的思潮。這兩種思潮的矛盾在托克維爾的思維中,得到了克服。他的思想并反映出現(xiàn)代個人自由主義的民主與集權(quán)主義的民主之間,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這也就是何以對托克維爾的研究,在20世紀盛行的原因。
我們并不完全贊成歐本多夫的論點,因為自由與保守的矛盾,在托克維爾的思想中,沒有完全克服。從托氏自己話里,即可獲得證明。托氏在回憶錄中曾說:民主的建制很合我的味口,但在本質(zhì)上我是貴族分子·也就是說,我忽視群眾,也恐懼群眾,我熱愛自由、平等、尊重權(quán)利,但是并不屬于民主Zitiert bei Friedrich Berder a a O, S 317。何以產(chǎn)生這種矛盾心理呢?也許我們可從他的生平和遭逢的政治環(huán)境中,獲得解釋。
托克維爾生于1805年7月29日,先世數(shù)代皆是法國貴族。祖父曾擔(dān)任波旁王朝的省長。外祖父在革命前則擔(dān)任高級行政法官,是路易十六的堅強支持者,并因而被送上斷頭臺。這件事對托克維爾而言,刺激甚深,他在回憶時,自稱永遠不能忘懷Zitiert bei J P Mayer, "Alexis de Tocqueville und Karl MarxAffinitaeten und Gegensaetze", in: Zeitschrift fuer Politik 13(1966), S 1。他的父親也是一位典型的貴族,在復(fù)辟時期擔(dān)任過省級的行政官。母親更是一個守舊者,常為子女們講解舊王朝的故事而致哭泣。如果說這些家庭背景,對日后托氏的思想沒有影響,簡直是不可思議Vgl Heinz Rausch, a a O, S 233。
托克維爾長大后學(xué)習(xí)法律,并于1827年被任命為凡爾賽的法官。1830年國王查理十世被推翻,結(jié)束了復(fù)辟時代。托氏認為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中產(chǎn)階級在這次革命之中已獲得最后的勝利,一切特權(quán)從此消失,中產(chǎn)階級成為掌握政治權(quán)力的唯一階級。他承認這一事實,但又不愿接受這一事實。故在革命政府成立后,以考察獄政為名,獲準前往美國。他在美國旅行了1年,細心觀察其社會及政治情況,回國后除了向政府提出一篇有關(guān)美國獄政的報告外,不愿參與新政府的工作。并于1832年正式退休,專心從事寫作及研究,1835年至1840年之間,完成了《論美國的民主》這本書。這中間(即1836年)曾赴英國旅行,并結(jié)識彼邦的學(xué)術(shù)界人士密爾(John Stuart Mill),密爾曾鼓勵其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1839年再度步上第二共和的政壇,被選為下議院議員,參加中間偏左的黨派。1848年2月又爆發(fā)革命,托氏出任國民會議議員,對制憲及立法工作,貢獻甚多。路易拿破侖被選為總統(tǒng)時,托氏擔(dān)任立法會議議員,1849年2月路易拿破侖任命其為外交部長,同年10月被解職。1851年路易拿破侖稱帝,托氏對政治感到厭倦和無能為力,此后不再參與實際政治,而致力于歷史的研究,1856年完成《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經(jīng)過長期臥病之后,1859年4月16日逝世,死后有回憶錄及書信等,由后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