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于英語Gods的日本語“神”,和古拉丁語Diimanes一樣,并沒有含有神性(Divinity)這個與近代的概念一致的觀念:這是必須記住的。日本的“神”這個字,用“尊長”(The Superiors)“高貴的人們”(The Higher Ones)等語來表現(xiàn),也許更恰當。事實上,這字過去既用來代表鬼神,但同樣也用來代表現(xiàn)實的統(tǒng)治者。不過,這字含有的意義,遠在“離開了肉體的靈”這個觀念以上,因為根據(jù)古神道的教,人死則變成世界的統(tǒng)治者。所有死人都是自然界的事件的原因。風,雨,潮流,發(fā)芽,成熟,發(fā)育,衰滅,使人快樂的事情,可怕的事情,以及其他一切原因,都在于死人。他們死人成為一種精妙的元素——從祖先傳得的精氣——遍存于宇宙之中,不斷的活動著。他們的力量,假使為某種目的而結(jié)合起來,便會成為不可抵抗的力量。因此,國家遭遇危機的時候,就祈求他們幫助,以抵抗敵人,把他們做為全體而祈禱。所以從信仰的眼睛看來,各家族的亡靈的背后,有著無數(shù)神們的不可測度的力量。因此,對于祖先的義務(wù)感,為了這個左右世界的力量——為了畏敬這不可視的廣大無邊的力量之念——加倍深刻化。據(jù)原始神道的思想,宇宙是充滿著陰靈的。據(jù)后代的神道的思想,陰靈的存在,是不受場所與時間所限制的,每一個靈也一樣。平田篤胤說:“靈的居處是神壇之內(nèi),但同時靈被祭著的地方,靈是到處存在的——因為是神,故無往而不在。”
佛教信徒的死者,不叫做神,而叫佛(Hotoke)。這個字與其說是表現(xiàn)著信仰,不如說是表現(xiàn)著由信心而來的希望。據(jù)這信仰,死人是單在走向更高的生命狀態(tài)的途中;所以既不像神道的神一樣被祭祀,也不受人祈禱。即祈禱是為死人而作,故通常(佛教的儀式內(nèi)亦有例外)不是向死者而作的。不過日本的佛教信徒,大多數(shù)是神道的憧憬者;這乍看似乎不合理,但這兩種信仰在世人的思想里已經(jīng)調(diào)和了許久了。因此佛教的教理,對于祭祀祖先所附帶的思想,并沒有給與怎樣深刻的影響。
在有一定的文化的族長政治的社會里,產(chǎn)生著尊崇孝道的宗教。在有祭祖文化的人民間,孝道今日還是最高的道德……。但孝道這兩個字,和普通以英語所傳者不同。英語的解釋是:子女對于雙親的尊敬。這是不對的。所謂孝,寧可以古義,即羅馬人的pietas(此字含有義務(wù),愛情,感情,愛國心,對于親族之忠實等意)來解釋。詳言之,應(yīng)將一家的本分在宗教的意義上加以解釋。即在這文字之中,包含著這一切東西,如對于死者的敬意,對于生者的義務(wù)感,子女對于雙親的愛情,雙親對于子女的愛情,夫婦相互的義務(wù),養(yǎng)子養(yǎng)女對于作為一體的家族的義務(wù),仆婢對于主人的義務(wù),主人對于從者的義務(wù)等等。家族本身就是宗教;由祖先傳來的家,就是寺廟。我們在日本可以看見一族和家,到現(xiàn)在還是這個樣子。所謂孝道,在日本不僅是子女對父母及祖父母的義務(wù)之意,它含有更高的意義,如對于祖先的祭祀,對于死人的敬虔的服務(wù),現(xiàn)在對于過去的感謝,個人對于一家全體的行為等。所以平田氏說,一切德義,均出于祖先之禮拜。沙多爵士翻譯的平田氏的話,尤其值得注意:“把自己當做祖先的仆人,精勤禮拜祖先,這是臣民的本分。收養(yǎng)子養(yǎng)女的習慣,是由于祭祀祖先,不使之斷絕的自然的愿望。這個愿望,是決不可閑視不顧的。獻一身于祖先的回憶,這是一切道德的源泉。能夠?qū)ψ嫦韧耆M其義務(wù)的人,對于諸神及在世的雙親,也決不會做不敬的事情。這樣的人,對于王侯則忠實,對于朋友則真實,對于妻子則親熱溫柔。因為獻身這事的來源,實在就是孝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