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的問題在于它們過度地舉債經營,而固定利息和股息的負擔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變得更加沉重了,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它們大量的債券會賣不出去。此外,與大多數鐵路一樣,賓夕法尼亞鐵路的董事會也非常明確地把維護自己在投資人中的信譽放在高于一切的優(yōu)先位置,所以他們對工人的壓制就尤為嚴厲。在1877年的罷工中,《巴爾的摩太陽報》也承認:“鐵路工人之所以要起來斗爭,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水平確實非常悲慘……他們中許多人說,他們失業(yè)也是餓死,有工作同樣也要餓死?!鄙踔吝B《商業(yè)和金融年鑒》也在社論中說:“那些巧言善辯的人說……一天掙一個美元足夠他們吃面包了,沒有靠面包還不能生活的人;說這話的人要么自以為是,要么就是沒有一點同情心。”鐵路的管理者可能從杰伊·古爾德那里學到了另外一個技巧——1877年的時候,他在經營聯合太平洋鐵路。與他的同行們不同的是,他并沒有對工人們進行管理這樣的思想負擔,或者說,他實際上沒有任何種類的思想負擔。他總是很樂意與領導罷工的工人代表見面,并且作出一點不大的讓步,然后所有的人就會高高興興地回去上班了。
供給沖擊
但是,如果說生產在提高,那么為什么物價會下跌呢?最簡單的解釋是,這是美國在1879年回歸金本位制[13]所造成的結果。在1872年杰伊·古爾德的黃金囤積案之后,美元兌換黃金的比率穩(wěn)定在125至130美元之間。要使美元與黃金和英鎊等值,就要求美元升值大約25%。隨著美元的升值,以美元標價的商品的價格就應當下降;而實際上這些價格也確實下降了,而且在這十年里只下降了大約25%。全世界的黃金儲備也基本持平,所以在生產增加的年代里,這也同樣會促使價格下跌。
但是,標準的貨幣主義者[14]對物價下降的解釋與事實并不完全符合。如果政府想使美元升值,直至與黃金等值,它就可以緊縮貨幣供應并提高利率。林肯提出要在他的第二個任期內實行的正是這樣的策略;但是當貨幣緊縮政策初顯成效的時候,國會就迫使安德魯·約翰遜的新政府放棄了這個政策。從那時起,就幾乎再沒有貨幣緊縮的跡象,直到1879年1月1日美國再次恢復黃金和美元等值。事實上,在19世紀7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貨幣政策一直比較寬松,而利率也在下降?!渡虡I(yè)和金融年鑒》曾經評述過1873年貨幣極度緊縮的情況,但在第二年的春天又驚奇地說:“貨幣供應是如此地充足,以致于銀行向外貸款都不太容易”;而一年之后,它又說“貨幣市場已經許多年都沒有像現在這么平靜了?!碑?877年羅斯?!.海斯政府上臺時,美國迅速增長的貿易盈余已經在推動美元走向與黃金等值了。官方確定了一個等值日并對其大加宣傳,但這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早在此前很久,進出口公司在貿易中已經開始用美元來代替黃金了。在官方宣布的等值日那天,有人在黃金交易所的牌價板上用很大的印刷體字型寫了“PAR”(等值)幾個字,然后所有人就都回家了,甚至連個慶祝會都沒有開。
在19世紀70年代里,“供給沖擊”[15]之類的事件好像很少發(fā)生。供給沖擊是件好事;它是經濟學家們用來描述生產能力發(fā)生突然的、永久性的改進的一個不太貼切的詞,也就是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最近所說的“范式轉換?!眱葢?zhàn)之后,在古爾德等人的推動之下,大量投資涌向基礎設施,交易成本因此而急速下降。電報和電纜通訊也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風險和成本。約翰·洛克菲勒也讓世人明白,更低的價格意味著更大的市場和更高的利潤。鐵路上的創(chuàng)新,如“提貨單”的使用,以及設立“車輛核算辦公室”等,也減少了無數的中間人和多余的管理步驟。(使用提貨單之后,顧客只需支付單程運費,而提貨單隨著貨物走,這樣就保證了正確的運輸路線和運費支付。車輛核算,以及鐵軌軌距的逐漸標準化,使得各條鐵路線能夠互相拖掛別人的貨運車廂,而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卸貨和重新裝載了。)在大多數主要產品的生產中,規(guī)模經濟正在占據主導地位。安德魯·卡內基新建的鋼廠生產出的鋼價格更便宜,質量也更好,從而使大批量生產各種工具和消費產品成為可能;而用這些鋼生產出的產品成本更低,使用壽命也更長,還比以前所有的產品都更好用。
換句話說,幣值的調整只是一場更大的潮汐運動的自然的副產品。在19世紀,英國的英鎊是黃金的代用品,就像美元在二戰(zhàn)后成為黃金的代用品一樣。隨著美國的生產能力趕上并超過英國,美元和英鎊就會自行調整它們的幣值。名義價格的下降反映的是實力的增強,而不是經濟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