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流、連、荒、亡”呢?晏子解釋說,國君的生活墮落,遂其私欲,像水勢向下流,不知停止,就叫做“流”。違反人情,倒行逆施,如逆流而上,就叫做“連”。時常像野獸那樣沖動,暴發(fā)獸性而不知節(jié)制,就叫做“荒”。沉溺酒色,永不滿足,就叫做“亡”。這些都是國君最容易犯的錯誤。最后晏子說:“陛下方才所問,如何才能比于先王之壯觀,據(jù)臣所知,古之圣賢之君,決不會有此流連之樂,荒亡之行。陛下欲巡狩,不知將作何抉擇?!?/p>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這番話,非常高興,立即下令改革政治,同時以身作則,走出深宮內(nèi)院,接近百姓,訪察民情,并且積極從事地方建設,注意社會福利。齊景公將行政工作處理妥當以后,就把兼管國史、文化、禮樂的太師找來,要他在國史上記下這件事,并且把他與晏子這段君臣相得的美事,譜下一段樂章?!墩髡小?、《角招》兩篇樂章便是由此而來。這樂章中有一句詩,意思是說,我們的國君雖然是欲望大,但是沒關系,這并沒有錯,因為他擴充他的大欲望,建設了我們這個康樂的社會,正是一位好的國君。
聽著孟子的侃侃而談,齊宣王一會皺眉,一會搔首,一會聚精會神,一會坐立不安。那臉色則時而紅,時而紫,時而灰白,那賞玩山水的得意神采消逝得無影無蹤。今天,孟子攪了他的雅興,又給他講了這先王的歷史,弄得他的心中像打破了五味瓶一般,難辨酸甜苦辣,只覺得心神不定,焦躁似熱鍋上的螞蟻。他很想高喊、大唱、罵人殺人,來排解心中的郁悶,然而身邊只有溫文爾雅的孟老夫子,他不能那樣做。他倒背著雙手在宮內(nèi)踱步,有時風風火火,有時斯斯文文,有時佇立良久……這一切都在告訴孟子,齊宣王的胸中正在翻騰著滔天的波瀾。不知過了多久,齊宣王對孟子說:“十分抱歉,寡人頓感不適,需要休息,夫子所言,容寡人三思?!?/p>
齊宣王回至臥室,早有嬪妃迎上前來,或欲照顧其茶飯起居,或欲與之調(diào)情戲謔,宣王厭惡地揮揮手,讓她們統(tǒng)統(tǒng)離去,室內(nèi)只留他一個人在默默地想心思。
齊景公是齊國繼桓公之后最有作為的一個君王,是齊宣王的楷模與典范,宣王孜孜以求的便是桓、景二帝之盛世與霸業(yè),并要進而完成二帝未竟之事業(yè)——統(tǒng)一天下。晏嬰給景公講了古圣賢之君在巡狩問題上與當世之不同,而且是泛泛而談,景公即刻接受批評,納晏嬰之諫,改革政治,轉變作風,使齊再勢日強,國泰民安。今日孟軻給自己講景公之為政,這等于在幫助自己憶祖宗之德。雖說桓公、景公為姜姓,自己為田姓,但這畢竟都是齊國?。∶陷V這是多么有針對性的諍諫呀!不納此諫,表明自己沒有景公那樣的胸襟,辜負了孟軻的一片苦心欲納此諫,行仁政,無異于羊羔對虎狼,生命尚且難保,何言圖霸王天下!平心而言,孟子的仁政說不是沒有道理,但在戰(zhàn)國紛爭的今天行不通,你行仁政王道,秦、楚卻在富國強兵,橫行霸道,這不是死等著受氣挨打,滅國亡種嗎?孟子的理論將來也許能夠通行于天下,但遠水難救近火呀……齊宣王正在苦惱彷徨,憂心如焚,突然眼前一亮,他想起了景公、晏子與孔子三者間的關系。為了實現(xiàn)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景公時孔子曾經(jīng)游齊,諫景公行仁義。景公也曾深受感染,欲封孔子,委以重任。晏嬰則堅決反對,認為儒家學說迂腐不堪,照他的主張去做,無異于作繭自縛,自趨滅亡。二人對景公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zhàn),最終孔子失敗離齊,若不是晏嬰設法保護,連性命也難保住。倘景公當時行儒家之道,齊國會是怎么樣呢?孔子與晏嬰應是好朋友,彼此相互尊重崇敬,但政見卻不相同。政見不同,該不會影響相互間的友誼吧?……想到這里,齊宣王拿定了主意,要加深與孟子的友誼,但不同意其政見,不能接受其仁政主張,像當年景公、晏嬰對孔子那樣。孟子不是推崇景公與晏嬰嗎?可是景公與晏嬰并不接受孔子的仁義思想。主意既定,齊宣王不再煩惱,下令擺宴,命嬪妃來陪其飲酒,宮娥來弄絲竹,舒舞姿,為其助興。
一天,孟子與齊宣王在一起品茶聊天,宣王忽然問道:“諸多人建議寡人拆毀明堂,依夫子高見,拆除好,還是不拆除好呢?”
所謂“明堂”,就是“明政教化之堂”,這是周代初期的建筑。明堂多建于天子的首都,是天子的廟堂,舉凡祭祀、朝會諸侯、饗功、養(yǎng)老、教學、選士等意義重大的活動,當在這里舉行。這是當時中國文化的重要表征,具有崇高的意義和文化的價值。齊宣王所說的這所明堂在齊境,是周武王東征時所建,直到漢朝還存在,后世才逐漸湮滅,它表征了中國文化,也象征周天子的尊嚴。在齊宣王的心目中,雖然久已不聞尊周的口號,可是還沒有一個諸侯敢明目張膽地提出滅周的主張。齊宣王這時把國家治理得較有規(guī)模了,在他心理上,不能說沒有取周而代之的野心。拆毀明堂何嘗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倘使他不同意,何必要跟孟子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