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節(jié):雪宮論政 阻毀明堂(1)

孟子傳 作者:曹堯德


【第十七章】雪宮論政 阻毀明堂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既在齊為卿,少不了每天與文武百官一起上朝議事,與齊宣王見面的機會很多。除此以外,齊宣王每有疑難之事,便召孟子進宮,請他幫助出主意,想計策。久而久之,兩個人的關(guān)系便較為密切融洽,談話也不再那么拘泥,有時討論天下時勢,有時分析齊國現(xiàn)狀,有時回顧歷史,有時議論名人。閑暇無事,齊宣王也常驅(qū)車到孟子所居之稷下去坐坐,這種時候,談話則無中心,無主題,漫無邊際,氣氛也很活躍。齊宣王是把孟子當(dāng)成了自己的良師益友,看成是一部活字典,百科全書,接觸則必受教,開卷則必有益,有什么不懂的知識和學(xué)問,翻開來一查,立時迎刃而解。齊宣王是個有主見甚至可以說是個固執(zhí)的君王,對孟子雖熱情、友好、尊敬,但對其觀點與見解卻并不輕易采納,自然更不能言聽計從,而是取我所需,為我所用,對那些自己用不上的,乃至跟自己的政見不合的東西,則采取熊瞎子掰玉米的方針,掰一穗丟一穗,至于孟子那些尖刻的批評、挖苦,則聽之任之,很少加以反駁。

齊王子墊是個放蕩不羈的花花公子,整日驅(qū)鷹逐犬,提籠架鳥,尋花問柳,沉湎酒色,不思長進,不理政事,屢教不改,這樣的寶貝兒子。將來何以寄國繼業(yè),這很讓齊宣王苦惱,每當(dāng)見到他,便心煩意亂,皺眉蹙額。齊宣王見孟子教弟子有方,便令王子墊行弟子禮,拜師入門。王子墊的所謂拜師入門,并非像其他弟子那樣整日聚攏在孟子身邊,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wǎng)地來聽聽課,或向老師提出某些問題。孟門弟子對王子墊的態(tài)度很不友好,一想起來齊路上遇到他狩獵的猖狂和視民若草芥的情形,便都對他充滿了強烈的鄙視感,很少有人與之接觸來往,同學(xué)們幾乎都將其視為梟鳥,一個不祥之物。在這樣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下學(xué)習(xí)和生活,王子墊不僅毫無優(yōu)越感和自負感,反而感到孤獨,矮人三分,這對他的改造倒是頗為有利。一天,王子墊心懷一種失落感問孟子:“讀書人究竟應(yīng)干些什么?”

“使自己的志行高尚。”孟子回答得很輕松。

“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志行高尚?”王子似乎是頗有興致地追問。

孟子答道:“行仁義而已。殺一無辜者,非仁也;非己所有而取之,非義也。所居何處?仁也;所行之路在何處?義也。居于仁,行于義,大人的工作便齊備了?!?/p>

孟子的話很概括,很原則,很含蓄,內(nèi)涵豐富,不知這位花花太歲能否品評出內(nèi)中的滋味——你身為王子,依仗著父王的權(quán)勢肆意妄為,既草菅人命,又搶男霸女,更揮金如土,毫無仁義可言,還談什么“尚志”呢?這話固然是對王子墊的嚴(yán)厲批評乃至抨擊,但卻是一片真誠,滿懷希望。孟子畢竟跟他的弟子們不同,他是“性善論”的首倡者,王子墊能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一個很好的苗頭,這也許是一匹寶馬良駒,一旦套上了羈絆,便能夠馳騁疆場;也許孟子這是在對牛彈琴,也未可知。

一天,齊宣王正在讀史,讀到一處,百思而不得其解,郁郁悶悶地倒背著雙手在宮內(nèi)踱來踱去,寬大的繡袍在猩紅色的地毯上緩緩擺動,薄山的紅日透過窗紗射進宮內(nèi),將他那高大的身影投到地毯上,拖得很長很長。突然,他不顧天色已晚,急令內(nèi)侍去召孟子進宮。

天到這般時候,孟子見召,大吃一驚,認(rèn)為發(fā)生了什么意外的事情。孟子隨內(nèi)侍來至宮中,見宣王熱情地迎上前去,那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去。齊宣王命內(nèi)侍看座,獻茶,然后問道:“聽說文王有一處園囿,縱橫各七十里,不知是否真有其事?!?/p>

原來齊宣王又是在翻百科全書,全書告訴他:在史籍上有這樣的記載。

齊宣王聽了,似乎將信將疑,不無驚奇地問道:“真有如此之大嗎?……”

孟子不禁感到好笑,頗為滑稽地反問道:“陛下以為太大了嗎?可百姓尚嫌其小呢?!?/p>

齊宣王總是這樣坦率,雙手一攤,眉頭一皺,問道:“寡人之狩獵場,縱橫不過四十里,百姓尚嫌其大;文王之園囿,縱橫竟有七十里,幾乎是寡人的二倍,而百姓猶嫌其小,這是為什么?這究竟是為什么呢?……”齊宣王顯出很痛楚的樣子。

這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事,而齊宣王卻苦惱費解,這真是當(dāng)局者迷呀!孟子冷笑道:“文王之園囿與民共之,百姓可隨意前去打柴拾草,捕禽獵獸,所以雖縱橫七十里,百姓卻嫌其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嗎?而陛下的獵場如何呢?臣初到齊國邊境時,問明了齊之大禁,方敢涉足入境。臣聞齊都臨淄郊外,有一狩獵場,縱橫各四十里,有誰殺死里邊的一只麋鹿,便與殺人者同罪。如此說來,這縱橫四十里的地面,便是網(wǎng)羅百姓之陷阱,民恨其大,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嗎?……”

聽了孟子的分析,齊宣王長長地喘了口粗氣。這也許是“原來如此”似的恍然大悟,也許是反思、內(nèi)疚與懺悔,也許是無可奈何的嘆息……

戰(zhàn)國時期,天下紛爭,弱肉強食,戰(zhàn)爭頻仍,無論是大國小國,強國弱國,處理好國際間的關(guān)系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環(huán)。一天,孟子正在住所給弟子們講“仁政”,齊宣王驅(qū)車來訪,主要是向孟子討教與鄰國相交,都有些什么樣的原則和方式。孟子的為人,素來有求必應(yīng),有問必答,即使不求不問,他也要苦口婆心地講上一番,更不要說是國君登門討教了。孟子馬上終止了講授,讓弟子們暫且散去,就齊宣王提出的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

孟子說,以大事小,是仁者的風(fēng)范。雖然自己的國土大,國力強,但卻實行尊敬和平等對待土地面積比自己小、國力比自己弱的小國的政策。例如夏朝的時候,湯以亳為都城,地廣人眾,國力強盛。而另一個諸侯,嬴姓的葛國,在領(lǐng)土、人力、財力、物力、國防等諸方面,都遠不及湯。葛與湯比鄰,當(dāng)時的湯雖有專事討伐的特權(quán),但葛在夏朝諸侯的等級上也稱為葛伯,政治地位不下于湯,所以湯在外交上對葛仍然是尊敬的、順服的,絕對不因自己的實力強盛而去欺凌力量弱小的葛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