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日之后,孟子謁見齊宣王,說道:“聽說陛下十分愛好音樂,故今日特來討教?!?/p>
齊宣王聽了一愣,說道:“孟夫子來齊不久,何以便知寡人愛好音樂呢?”
孟子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說:“此乃大王之臣莊暴親口所言,想必不會有假?!?/p>
孟子的話音未落,齊宣王的臉色騰地一下變成了紅云,由紅變紫,且到耳后,連整個頸項也變成了一個紫茄子。紫色漸漸變淡,陣陣變白,表情也十分尷尬難堪,像做了錯事的孩子站在老師或嚴父的面前,手足無措。齊宣王在想,既是莊暴所言,他很可能將我?guī)状胃扒鄻琴p俗樂的情形全都告訴了這位外國來的老夫子,不然的話,他怎么竟忽然談起我很愛好音樂的事來了呢?這個該死的莊暴,難道你不知道孟軻是孔子的嫡傳,他一向拘泥古禮,視禮若命嗎?你把寡人的這些私生活都告訴了孟子,可讓我這個大國之君的臉往哪兒擱呀,傳揚出去,我可怎么立身于諸侯呢?難道你不知道我的愿望是霸諸侯,王天下嗎?……
齊宣王畢竟有相當(dāng)?shù)男摒B(yǎng),臉色幾經(jīng)變化之后,心情漸漸平靜下來,開始和孟子談?wù)撨@個問題。他坦白地告訴孟子,自己愛好的是世俗的音樂,而不是先王流傳下來的正統(tǒng)音樂。他很不好意思地說,自己學(xué)問淺薄,不懂先王之樂,故而只好愛好世俗之樂。
孟子很贊賞齊宣王的光明磊落和坦誠,說道:“只要陛下十分愛好音樂,齊國便會治理得很不錯。世俗之樂猶若先王之樂,二者并無本質(zhì)的區(qū)別?!?/p>
“今之樂猶古之樂”,這是孟子經(jīng)過幾天來的積極思考得出來的新結(jié)論,第一次肯定了世俗之樂,并公然為之吶喊,為其在社會上和宮廷中爭位置。這很出齊宣王的意料,不僅為他愛好世俗之樂開解,而且還提供了理論根據(jù),他心理上原有的那一重負和壓力被搬掉了,那一層陰影被驅(qū)散了,束縛被解除了,因而也就輕松得多了,于是便問孟子,為什么自己愛好音樂,擴充開來,齊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呢?希望孟子將其中的道理解說一下。孟子問道:“一個人單獨賞樂與跟他人一起賞樂,哪一種更為快樂?”
“跟他人一起賞樂更為快樂。”齊宣王不假思索地肯定回答。
孟子接著問道:“跟少數(shù)人一起賞樂固然快樂,跟多數(shù)人一起賞樂亦快樂,二者相比,哪一種更為快樂?”
“當(dāng)然是與多數(shù)人共同賞樂更快樂。”齊宣王再次脫口而出,語氣較前更為穩(wěn)定。
孟子聽了,覺得齊宣王是個率直開朗的人,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不吞吐其辭,似乎很值得與之交談、相處與共事,于是滿意地微微一笑道:“既然如此,臣請向陛下談賞樂與娛樂之理。
“倘大王在此奏樂,百姓聞聽鐘鼓之聲,管龠(yuè)之音,俱都頭痛心煩,愁眉苦臉地相互議論道:‘陛下既然如此愛好音樂,何以使百姓苦不堪言——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倘陛下在此狩獵,百姓聞聽車馬之聲,目睹儀仗之盛,俱都頭痛心煩,大家愁眉苦臉地相互議論道:‘吾王如此愛好田獵,何以使百姓痛不欲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為何百姓會這樣痛心疾首呢?皆因陛下只圖個人快樂,而未能與民同樂。
“反之,倘陛下在此奏樂,百姓聞聽鐘鼓之聲,管龠之音,俱都眉開眼笑,奔走相告:‘吾王大約心情十分歡娛,不然何以能夠奏樂呢?’倘使大王在此田獵,百姓聞車馬之聲,見儀仗之美,俱都笑逐顏開,奔走相告:‘吾王貴體定然異常健康,不然何以能馳騁狩獵呢?’百姓為何又會如此歡欣鼓舞呢?只因大王能與民同樂。為人君者,能與民偕樂,天下則必歸服。”
“與民同樂”的內(nèi)涵極其豐富,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各個方面。
國君與民共同欣賞音樂,這就勢必打破了《周禮》關(guān)于樂舞的等級森然的界限,肯定了俗樂的地位與價值,將雅樂與俗樂等同起來,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