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友遵旨赴鄒,向孟子說明來意,孟子十分贊賞滕太子的孝行,說道:“父母之喪,本應(yīng)盡心竭力而為。曾子曰:‘當父母在世時,依禮奉侍之;當他們?nèi)ナ篮?,依禮葬之,依禮祭之,可謂孝矣?!T侯之喪禮,吾雖未學(xué),但曾聞之。行三年之喪,穿粗布緝邊之孝服,食稀粥,自天子直達于庶人,夏、商、周三代無不如此?!?/p>
然友回國復(fù)命,太子決定行三年的喪禮,滕之父老官吏堅決反對,他們說,三年的喪禮,我們的宗國魯國的歷代君主未實行過,我們的歷代祖先也未實行過,到你這一代改變了祖宗的做法,這是不應(yīng)該的。且《志》曰:“喪祭從先祖?!蔽覀冋菑倪@一傳統(tǒng)繼承下來的。
太子不能決,便對然友說:“吾素來不曾搞過學(xué)問,只好馳馬舞劍。今吾欲行三年之喪,父老官吏皆對我不滿,這一喪禮恐難使我盡心竭力,煩恩師再為弟子赴鄒問孟子。”
然友再次赴鄒問孟子,孟子說:“父母之喪,豈能求于他人!孔子曰:‘君薨①,太子將一切政務(wù)交與冢宰,喝稀粥,面色深黑就臨孝子之位而哭,官吏莫敢不哀,皆因太子親身帶頭之故?!谏衔徽哂兴?,在下位者必好之更甚。君子之德是風(fēng),小人之德是草,風(fēng)吹草低,草隨風(fēng)倒。此事完全決定于太子?!?
然友把孟子的話報告了太子,太子居于兇廬②中五月,不曾頒布過任何命令和禁令。官吏與同族們無不贊揚,以為知禮。等待舉行葬禮的時候,四方之人都來觀禮,太子容色之悲慘,哭泣之哀痛,使吊喪者有口皆碑。
樂正克仕于魯,公元前322年魯平公即位,欲使其治理國政,孟子聽到這一喜訊,興奮激動得夜不能寐。是呀,六十八歲了,聚徒講學(xué)也已經(jīng)四十三年了,這是他看到的第一顆碩果——自己用心血澆灌的碩果,用信念、追求與理想培育的碩果,他標志著自己事業(yè)的成功,魯國將在諸侯中首先實行仁政,樂正克必然向魯平公推薦自己的老師,他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光明的未來……
許多弟子對老師的興奮與激動不理解,公孫丑就曾經(jīng)問孟子:“樂正克很堅強嗎?”
孟子搖搖頭。
公孫丑又問:“樂正克聰明而有主意嗎?”
孟子再次搖搖頭。
公孫丑繼續(xù)問:“樂正克見多識廣嗎?”
孟子依然是搖頭不語。
公孫丑莫名其妙了,提高了聲調(diào)問;“那么夫子為何喜不能寐呢?”
孟子回答道:“其為人也好聽善言?!?/p>
“好聽善言則足以執(zhí)掌國政嗎?”公孫丑疑惑不解地盯著老師。
孟子解釋說:“好聽善言,治理整個天下都應(yīng)付有余,而何況一個魯國呢?好聽善言,四方之士將不遠千里而來,獻計獻策,陳述利害,國何愁不治?天下何愁不治?反之倘不好聽善言,必將賢者拒于千里之外。賢者遠離,奸佞近前,同讒諂面諛者共居一處,欲將國家天下治好,豈不癡心妄想!”……
浩生不害也來問孟子,樂正克是個怎樣的人,孟子告訴他,樂正克是個“好”人,是個“實”在的人。并進而解釋說,哪人值得喜歡叫作“好”?哪些好處實際存在于他本身叫作“實”;哪些好處充滿著他本身叫作“美”;不但充滿,而且光輝地表現(xiàn)出來叫作“大”;既光輝地表現(xiàn)出來了,又能融會貫通叫作“圣”;圣德達至神妙莫測的境界叫作“神”。樂正克在好、實的基礎(chǔ)上,還需向著美、大、圣、神的層次和境界努力奮斗。
孟子的這個見解,后來也曾親自向樂正克表述過,這是老師對弟子的殷切希望。
果然不出孟子所料,樂正克理解老師的心,執(zhí)政不久,便派人來接孟子赴魯,共掌國政,同享富貴。
孟子的仁政學(xué)說,孟子的賢德,早已如雷貫耳,又有樂正克在身邊朝夕灌輸,魯平公對孟子已經(jīng)是朝思暮盼了,忽聽孟子來魯,急忙沐浴更衣,欲前往拜訪。正當梳洗打扮之際,從外邊走進一個人來,那人躬身施禮,向國君請安,站在那里簡直就是一個大蝦米。身體各部配合得極不協(xié)調(diào),是來者長相的特點,頎長的身材,小頭怪腦,尖嘴猴腮,老鼠眼,五官聚湊于一處,好似一個干核桃。那對小老鼠眼滴溜溜亂轉(zhuǎn),顯示著他的機靈與奸詐。此人名臧倉,官職雖不甚高,但卻深得魯平公的寵幸。他早聞孟子的賢名,又有一群多才多藝的弟子,生怕他們奪寵。再說孟子師徒來魯,那樂正克豈不就要如虎添翼了嗎?未來的魯之政權(quán),豈不就要落到他們師徒手中嗎?所以特來阻駕。臧倉曲膝彎腰,畢恭畢敬地說:“往日陛下外出,必向管事者通知去向。今車馬俱已備好,但不知大王所去何方,卑臣特來請示?!?/p>
魯平公興奮地告訴臧倉說:“寡人欲去拜見孟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