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總有這樣一種人:雖然病入膏肓,但卻諱疾忌醫(yī)。
一時無所事事,孟子便集中講學,走親訪友,接待來訪者。
一天,孟子正在聚精會神地給弟子們講“禮”,屋廬子匆匆自任①歸來,他是專程來向老師請教“禮與食孰重”的。
有一個任國人問屋廬子:“禮與食孰重?”
屋廬子回答說:“禮重?!?/p>
任國人接著問:“娶妻與禮孰重?”
屋廬子回答說:“禮重?!?/p>
任國人反駁說:“以禮求食,則饑餓而死;不以禮求食,則得食而活命,難道必以禮求食而等死嗎?行親迎②之禮,則不得妻子;不行親迎之禮,則得妻而生子,難道必行親迎之禮而斷子絕孫嗎?”
屋廬子被問住了,不能回答,只好跑到鄒國來請教老師。
孟子感到好笑,這有什么難回答的呢?倘不揣度地基的高低是否一致,而只比較其頂端,那么,一寸厚的木塊置于高山之巔,比尖角高樓還高。我們說黃金重于羽毛,難道是指三錢黃金跟一大車羽毛相比嗎?以食之重要方面與禮之細節(jié)相比,何止于食重要?以婚姻之重要方面與禮之細節(jié)相比,何止于婚姻重要?孟子讓屋廬子回任國去答復那個提問的人:“折斷兄之臂而奪其食,則得食;不折則不得食,難道會去折斷嗎?逾東鄰之墻而去摟抱處女,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難道能去摟抱嗎?”
屋廬子來鄒,帶來了任君之弟季任的厚禮。季任留守任國,代理國政,常聽屋廬子贊頌孟子的賢德,便托屋廬子送禮物來與孟子結交,并邀請孟子在方便的時候到任去游覽觀光。孟子接受了季任的厚禮,不久便專程赴任,拜訪季任。禮尚往來,孟子自然亦以厚禮答謝。孟子在任住數(shù)日,二人常徹夜暢談,談善性,談堯舜之道,談仁政,季任深感受益匪淺。但是在對許多問題的看法上,季任并不與孟子完全一致,只是礙于情面,不好意思與孟子辯論??捶ú煌?,憋在心里難受,一天,季任趁孟子不在,問其弟子公都子道:“為何說義是內在之物呢?”
公都子回答說:“恭敬自我內心發(fā)出,故謂內在之物?!?/p>
“有本鄉(xiāng)人較子之兄長一歲,則子敬誰?”
“恭敬余之長兄?!?/p>
“倘大家一起飲酒,則子先為誰斟酒?”
“先為本鄉(xiāng)長者敬酒?!?/p>
“子之心敬長兄,卻先向本鄉(xiāng)長者敬酒,可見義畢竟為外在之物,非由內心發(fā)出也?!?/p>
公都子反問道:“先生恭敬叔父,還是恭敬弟弟呢?”
季任肯定地回答道;“自然是恭敬叔父!”
“那么,倘子之弟做了受祭之尸,則敬誰?”
“這倒是要恭敬弟弟?!?/p>
“為何又恭敬弟弟了呢?”
“因其處于受恭敬之位?!?/p>
公都子話鋒陡轉,又回到了答復季任的問題上來:“因本鄉(xiāng)長者處于應先斟酒之位。平日之敬在于兄,臨時之敬在于本鄉(xiāng)長者?!?/p>
季任得意地笑了笑說:“如此說來,所恭敬的對象畢竟在外,非由內也?!?/p>
公都子猶似猛刺一槍地說道:“冬日喝熱水,夏日飲涼水,難道飲食非人之本性,而是外在的嗎?”
孟門弟子人人不凡,個個善辯。
在這期間,滕君之弟滕更,曹君之弟曹交,都曾來鄒拜訪過孟子,向孟子求教,并欲拜孟子為師,在孟子門下學習。正因為他們是國君之弟,出身貴族,便有一種驕傲感與自負感,一個個趾高氣揚,盛氣凌人,不可一世,因此孟子雖耐心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但卻不肯收其為徒。
曹交問:“夫子言人皆可為堯舜,有此事嗎?”
孟子回答說:“確有此事?!?/p>
曹交又問:“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身高九尺四寸,卻只會吃飯,敢問夫子,弟子何為,方可為堯舜一樣的人呢?”
孟子答道:“徐行后于長者謂之悌,疾行先于長者謂之不悌。徐行者,難道是人之所不能為嗎?不肯為罷了。堯舜之道豈有他,孝悌而已。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所為,是為堯也。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所為,是桀而已矣?!?/p>
當他們表示“愿留而受業(yè)于門”的時候,孟子拒絕說:“道猶大路,并不難了解,只怕人不尋求而已。子歸麗求之,處處皆有汝師?!?
后來公都子曾問不收這些人為徒的原因,孟子解釋說,凡依仗權勢來拜師者,依仗賢能來拜師者,依仗年長來拜師者,依仗有勛勞來拜師者,依仗老交情來拜師者,均拒之于門外,一概不收。由此看來,孟子收徒也還是有條件的,并非“來者不拒”。
這一年的冬天,滕定公逝世了,太子對其師然友說:“春天在宋,深得孟子教誨,心中念念不忘。今日不幸父喪,請恩師辛苦赴鄒,請教孟子,該如何辦理父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