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雖九死其猶未悔——詩祖屈原(15)

我輩豈是蓬蒿人 作者:謝柏梁


 

屈原詩歌中僅次于《離騷》的第二首長詩是《天問》。這是一首用藝術方式進行科學探討、神話研究和天道論證的極為罕見的詩篇。

全詩一共提出了170多個有關天地萬物的基本問題。許多問題,即使拿到今天來看,也不能說天文學、物理學所做出的一些解釋就一定正確。

例如宇宙初開,混沌一片,誰能考究它?天地陰陽究竟是如何形成,日月星辰又是怎樣排列的?為什么江河東流,永不滿溢?為什么有的地方永遠處于黑暗之中?

在詩人的世界里,自然、現(xiàn)實、歷史、神話全都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這也是楚民族特殊的性格。所以詩人會把神話當成事實而進行努力的探究。

那位女岐娘娘未與男性交合,為什么能生九子?后羿射日,究竟是如何開弓的?如果人能夠長生不老的話,那么究竟何時是生命的盡頭?“遂古之初,誰傳道之?”天道恢恢,究竟是怎樣沿襲下來的?

《天問》中所提的許多問題,是每一個人在孩提時候都想竭力弄清楚的事。長大之后,多數(shù)人正因為弄不清楚,所以庸庸碌碌,不去管它。唯有詩人能以赤子之心,試圖探究世界、打量萬物,跳脫污濁的塵世,進入求知格物的純凈天地。

可是詩人畢竟不能揪著自己的頭發(fā)離開世界,他還得回到現(xiàn)實生活的苦難狀態(tài)中來,用他全部的情感、良知和胸懷,把楚國人的一應痛苦全都盡收心底、遣入筆端,直到心弦繃斷、生命中止的最后一刻。

十五、老來情更重,國破身先亡

屈原的情詩深摯婉轉、獨步千古。

在洞庭湖畔踽踽獨行的時候,如果沒有對戀情的回憶、品味、向往和交織重構,屈原就不是一個多情的屈原了。

他那11篇分別祭祀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美妙樂歌,絕對不全是莊嚴、威嚴的頌神歌,反倒更像是深情婉轉、令人欲仙欲醉的情歌。對湘君、湘夫人的描摹不是在寫婚后的美滿進行曲,而是濃墨重彩地在描摹婚前的苦戀,而且是否一定以婚姻作為目的也未可知。那湘君為了等候湘夫人,為她在水中盡心搭建了荷屋花房,并遍請神靈來慶賀……

結局總是令人遺憾。使得湘君望眼欲穿的湘夫人,并沒有如約前來與之相會、與之荷屋花房共枕眠!男人的痛苦、哀傷和失望之極,全在那么隆重的儀式、熱鬧的場面之后傾瀉而出,那是撕肝裂膽的情殤?。?/p>

還有那位美麗山鬼的苦戀。單相思始終是陪伴苦戀最為忠實的朋友。她只能委屈地“怨公子兮悵忘歸”,反復品味春去紅顏老的極大恐怖,眼見得永不停步的時光盜賊,始終不懈地偷去了她千金難買、無比寶貴的青春年少,她只能萬分無奈地放聲哀歌:“歲(年歲)既晏(遲,晚)兮孰華(愛、寵)予!”

可以說整組《九歌》中,都充盈著感人至深、撼人心魄的情緒,都充滿了濃郁的人情味,浸透了凄苦的戀情美。

《九章》是屈原的另一組詩歌集萃,包括《橘頌》、《哀郢》、《惜誦》、《涉江》、《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風》9首。其中大部分詩歌都是詩人在流寓江南、窮愁潦倒時所作。

《哀郢》一詩,道出了詩人選擇自盡之路的起因。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國將軍白起一鼓作氣,大破郢都,燒殺搶掠,無所不為,就連楚國君王的祖墓也被掘地三尺,曝骨于光天化日之下。

現(xiàn)任楚國國君頃襄王溜得最快。他見事不妙,趕忙逃到陳城(今河南淮陽)去躲兵荒、避戰(zhàn)亂。許多平日里慷慨激昂的文臣武將也紛紛作鳥獸散,各自逃生去了。

只苦了那些無車無馬的窮困老百姓。他們四處逃亡,流離失所,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亂兵殺死、被流民擠傷,被饑餓與絕望奪去了寶貴的生命。

屈原目睹百姓們的慘狀,萬分悲哀地感嘆道:

皇天之不純命兮(天命為何如此反復無常),何百姓之震愆(百姓無辜,為何遭此動蕩)?民離散而相失兮(顛沛流離中家人走失),方仲春而東遷(二月里楚王室東逃陳城)。

首都淪陷,國破家亡,屈原早就料到但卻無力回天的大災大難終于發(fā)生了。作為一介忠臣,他卻無法挽救國運衰微、氣息將絕的命運,那么,他在人世間茍延殘喘的根本理由已不復存在,他的全部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也蕩然無存了。

窮途末路之時,還有最后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選擇悲壯的死亡。國將不國,人還能立身為人嗎?

連國家都很快要被滅亡了,那位亡國之君頃襄王自顧不暇,哪里還管得了屈原的命運?屈原卻還在自覺自愿地繼續(xù)他的流放生涯。白天黑夜,夢魂相守,屈原哪一天忘卻過郢都,哪一天忘卻過國家?詩人還是沒有辦法使自己沉郁的心靈開朗起來。就在詩的結尾,詩人表明了有家難回、有冤難申、無罪遭逐、死不瞑目的意向:

曼余目(放眼觀望)以流觀兮,冀(希望)一反之何時?

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頭朝著)丘(指出生之地)。

信(實在、確實)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那天,屈原長發(fā)披肩,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氣色凄慘,在江畔踽踽獨行,漫步苦吟。

一位老漁翁看到詩人,很是詫異地問道:“這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如此模樣,獨行到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