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雖九死其猶未悔——詩祖屈原(14)

我輩豈是蓬蒿人 作者:謝柏梁


 

詩人還沉浸在悲痛與凄美的藝術氛圍之中,他還不知自己又要被新一代楚王、令尹們現(xiàn)開銷了。

早在懷王被囚之時,子蘭就謀求當上國君;但是令尹昭睢堅決擁立法定太子田橫為頃襄王。昔日的浪蕩公子田橫,現(xiàn)在作為頃襄王上臺之后,非但不感謝昭睢之恩,反而將其撤職,由子蘭擔任新一任令尹。

子蘭對死對頭屈原非常不滿,這種不滿又隨著老百姓對屈原的敬重和擁戴,在子蘭心中迅速演化為不共戴天般的仇恨。

與阿哥頃襄王商議之后,兄弟倆一致決定把屈原趕走,趕得遠遠的,最好把他流放到數(shù)千里古云夢澤去,讓他永遠也回不來,免得他在京城蠱惑人心,處處與咱哥倆作對。

一道輕巧的詔書,賦予了屈原無比沉重、萬劫不復的流放生涯。

十四、憂愁譜《離騷》,無語問蒼天

從44歲開始,屈原就被流放在楚國的江南地區(qū),活動范圍在今天的洞庭湖區(qū)域,長期徘徊在沅、湘一帶。

在長達18年的流放生涯中,屈原寫下了一系列光輝燦爛的詩章。悲憤出詩人,屈原是最好的例證。

《離騷》一共有373句,2490個字,是屈原所作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抒情詩。

離騷,有的學者解釋為遭遇痛苦和牢騷,也有人解釋為譜詩托志、離開牢騷。

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屈原本傳》中分析說: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憂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作為一位愛國賢臣,屈原多么希望泱泱楚國能夠勵精圖治、奮發(fā)向上,最終統(tǒng)一中國啊??墒撬恼_舉措、英明建議和斗士的精神,總是為那些目光短淺的勢利小人所拒絕、所反對。

就連那么偉岸的君主,也被那一班腐朽的舊貴族、那班既得利益者們巧為蒙蔽;結果不僅屈原本人長期遭到迫害,而且楚國這艘大船也在蛀蟲們的噬咬之下、在強秦的攻擊之下逐漸傾斜乃至下沉……

《離騷》的前半部分,主要寫詩人的美好追求以及與“黨人”們的激烈沖突。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之路,化而為對美人香草的熱戀與追求。所以他才抱著極大的緊迫感要采取迅速的追求行動: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所以詩人要抓住良機,引導美人,“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但是任何追求都不可能是一相情愿、一帆風順的。美人也好,政治家也罷,多數(shù)情況是選擇流俗,拋棄崇高。

盡管詩人為之左右說項、前后奔走、上下抒情乃至于指天發(fā)誓,然而,美人最終還是一改初衷。那些無恥小人們都對詩人群起而攻之。失去希望的詩人,只得服用木蘭球菊為食,聊以自我安慰;集荷葉蓮花為衣,象征獨善其身。

但是要做到拋棄社會、獨善其身,那又不是屈原的做派。他終于還是提得起、放不下,決難逍遙自在地仰天長嘯道: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為了守住自己的清白,固守純潔的理想,詩人不怕“體解”分尸,不怕投水自盡,“雖九死其猶未悔”。

長詩的后半部分,主要寫詩人天上地下的審美追求。

女須勸他明哲保身,靈氛勸他去國遠游。詩人窮盡古往今來的美女,仙山瓊閣的佳麗,最終都無一成功。天門為之緊閉,天帝無法交通。

在百無聊賴之下,心灰意冷之際,詩人本來要作高蹈派;飛龍瑤象,鳳凰承旗,車馬千乘,天樂洋洋,詩人要去作瀟灑的宇宙巡游去了。

可是正待啟程的那一剎那,詩人忽然看見養(yǎng)育他的舊鄉(xiāng)故土即將蒙難,于是“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詩人最終還是留下來,與蒙難的祖國和苦難的民族同生死、共命運,并決定以死抗爭,喚醒世人。

《離騷》作為先秦最為完整的政治抒情長詩,奇幻詭譎,騰挪變化,波瀾起伏,云蒸霞蔚,吞吐宇宙,氣象萬千。

舉凡愛情與政治、現(xiàn)實與理想、天上與地下、過去與未來、生存與死亡,全都在詩中交織成為回環(huán)往復的交響音詩,洋溢著萬劫必復的故土情思和愛國情懷,體現(xiàn)出所有中國抒情詩歌都難于比擬的磅礴大氣和生動、積極、健康、強悍的浪漫主義雄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漫長的求索之路必然通向確定不移的理想。從《離騷》看屈原的理想,實際上就是宏偉的政治理想。理想的核心是君,臣民包裹在外圍。君王圣明、臣子賢達、民生安定構成了屈原政治理想的三大層面,而最終的旨歸還是在于一統(tǒng)中華的千古大業(yè)上。與其說他曾反復謳歌堯、舜等古代圣君,還不如說他在呼喚并鑄造從楚國崛起的政治巨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