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寶島眷村》:感情菜譜(2)

寶島眷村 作者:張嬙


就像端午節(jié)快到的時候,到處都是糯米、粽葉、蒸粽子的氣味;到了過年時,空氣中又充斥著臘肉、臘香腸、豆腐香腸的味。我們家巷子里有一個臺灣太太,嫁到眷村時還不會講國語,但竟然跟著四川媽媽學(xué)會做辣菜,做得好到可以在菜市場賣,每到了下午吃飯的時候,她就會炒辣椒,炒得整個眷村都是那股獨特的辣椒味兒!所以為什么眷村的味道那么特別,它就是什么人都有,什么菜都有,混合起來的味道就特別不一樣。

眷村的菜市場里有很多學(xué)問。因為這一批從大陸來臺灣的人,本來是沒什么機會跟外面社會接觸的,這個市場等于是跟臺灣人接觸的“窗口”,后來自然而然成為聚落。時間久了,眷村的媽媽很多會到菜市場擺攤,跟臺灣媽媽在一起,眷村外面的菜市場,就變成臺灣媽媽跟眷村媽媽聚集的地方。菜市場里除了賣菜,也賣很多小吃,說這些市場是眷村菜的起源,一點也不為過。

眷村菜市場的語言很好玩,每一個臺灣太太都會學(xué)著講一些普通話。1949年以前他們都不會講普通話,一段時間之后,菜市場里的臺灣太太就都會講普通話了,他們的下一代普通話就更“溜”一點。而眷村的外省太太進去賣菜、賣小吃,久而久之也學(xué)會講臺語, 這些臺語很好玩, 有四川臺語、山東臺語,各種怪腔怪調(diào)的臺語都出現(xiàn)了。

用“甩”的還是用“打”的?

本省與外省人對食材的念法有聽不同: 像我們叫的“老玉米”,其實就是臺灣本省人說的“包谷”;而“西紅柿”指的就是“番茄”。小時候曾經(jīng)發(fā)生一件事,讓我到現(xiàn)在仍然記憶深刻。有一次我和很要好的玩伴提到“西紅柿蛋花湯”應(yīng)該怎么做,我說要先將西紅柿炒一炒,再煮至西紅柿的紅油出來,“甩”一個蛋花就好了。她聽了之后十分生氣,說:“‘甩’太難聽了!不就是打個蛋花嘛!”為了這個“甩”字說法,我和她吵了半天。其實,現(xiàn)在想想,這只是日常生活口語的應(yīng)用不同罷了!

提到“甩”蛋花,我小時候很喜歡“甩”蛋花的感覺,并且以“甩”出漂亮的蛋花自豪。每次只要一有機會,就非得“啪啪啪……”地“打”個不停,聲響頗大,我媽常笑說:“你打個蛋,八里外都聽見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