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fā)商的如意算盤是怎么打的
開發(fā)商不是房價最主要的決定者,但他卻是人前的全權代理,因為價位要從他的嘴里報出來,人們接觸到的也就多是這個報出的價位。那這個價位除了要考慮一下基本的成本外,其中還有開發(fā)商的哪些貓膩呢?一般來說,開發(fā)商給房子定價時,會手持兩個算盤,它們分別是下面的兩個原則:
1.成本加成法
要知道成本,必然就涉及到了預算。預算這個詞你不會陌生,會過日子的人一定在消費之前有個預算,娶了敗家老婆的另說。而房子最終的定價和開發(fā)商費盡心思的成本預算也是分不開的。什么土地使用費、公共設施配套費、建筑材料和人工費以及多種相關稅費等,這些都是硬性成本,不太可能避免,于是,他們便將這些成本費和想當然的利潤加在一塊,然后分攤在房子的面積上,就成了對外的房價。自然這個利潤有多少,就要看開發(fā)商的良心了。所以,不要輕易聽信售樓小姐“我們這已經是成本價,不能再降了”這類的話,只要你找對方法,還是能拿到比這個標價更便宜的價錢的。這個就扯遠了,我們后面詳細再說,現(xiàn)在拉回來說這個房子的定價過程。
2.比較定價法
除了會將自己的利潤加在房價中之外,開發(fā)商還會考慮這整棟樓周邊的環(huán)境。他可不是傻子,不比較就貿然給你說個價兒。那這比較,要比較些什么呢?
首先,就要比較我這樓比你周圍那些樓強在哪兒,什么都能作為比較點,比小區(qū)配套啊,房子朝向啊,戶型設計啊,周邊有沒有商場啊體育場啊,還有現(xiàn)在比較關注的綠化啊,等等,能拿出來比較的都要比一比。這一比,于情于理,我這樓都要比你那樓貴,不貴能行嗎?不貴能體現(xiàn)我的優(yōu)勢嗎?能體現(xiàn)住在這個小區(qū)比住在其他小區(qū)有身份嗎?你還別撇嘴,現(xiàn)在人買房,除了自家人衣食住行方便之外,還是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的資本之一,我家住××小區(qū),××小區(qū)你知道吧,就是電視上老說的那個某某明星某某商業(yè)巨頭住的那個小區(qū)??吹絼e人一臉的艷羨,多花幾個錢你也覺得舒坦不是?
其次,就是比較一下這個新盤和周邊的二手房的價位。當然,這點是最近一段時間才出現(xiàn)的一個原則。原來的時候,開發(fā)商定價從來不考慮這個,和周圍的樓比比就得了,互相攀比之風盛行,于是也就導致這些新盤的價兒是一個比一個高。近些年,經過一系列的調控之后,這個房價開始不那么虛了,已經開始參照周邊的二手房的價格,因為這個價格才是比較正常的市場價位,當然,最近在一些中介的挑動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下,飛漲起來的二手房價格也已經不太正常了,飄啊飄的。又說遠了,還說回參考二手房價格定價的基本情況啊。其實不外乎就是比二手房稍高或一樣、比二手房低兩種情況。比二手房稍高呢,就是抓住了一個心理需求,你想啊,花差不多或者稍微多一點的錢,我就能買個新房,誰買二手房啊,有這種想法的人多了,就能夠增大銷量。至于,另一種,比二手房低呢,幾乎可以說是同業(yè)競爭太過激烈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舉個例子啊,同樣一個區(qū)域,二手房均價是每平方米10000元,一個超級有實力的開發(fā)商建的新盤A定價是每平方米11000~12000元,那實力不如他的開發(fā)商建的新盤B能定多高啊,10000元,或者比10000元還要低,這樣才能有銷量,否則的話,根本賣不出去。別不相信,這個在北京是有實例的。2005年左右。百子灣附近的“金都杭城”的新房定價是每平方米8800元,而周邊某個項目的二手房的均價卻達到了每平方米9000元到10000元。差距啊。
在經過這樣的兩步比較之后,某個樓盤的價格也就差不多定下來了,基本上相對集中在一個區(qū)域里,房價上也差不了多少,只是這差不多的價位之中,其他因素可能就會差不少了,這取決于開發(fā)商的良心,我們后面會詳細地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