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節(jié):名家十五講(17)

北京大學(xué)愛心講堂十年精華:從心開始 作者:美妙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因此,作為臣子,都有匡扶君父的責(zé)任。天子、 諸侯即使無道,只要身邊有敢于諫諍的臣子,依然能保有其社稷。玄宗御注 說:“有非而從,成父不義,理所不可。”可謂深得其旨。先秦儒家文獻也 有關(guān)于諫諍的論述:

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從而 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

曾參以孝聞名,其父屢有不德之行,曾參均委曲求全,乃至聽任其父親 施暴??鬃訉υ鴧⑦^于順從其父的態(tài)度頗不以為然:

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既身,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

在孔子看來,使父親身陷不義之地,就是最大的不孝?!吨G爭章》“故 當(dāng)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與《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的 思想一脈相承。在仁與義的原則面前,孔子的態(tài)度很明確。當(dāng)然,因諫父之 過而態(tài)度激烈,導(dǎo)致父子反目,也非孔子之愿,只能折中行事,“子之事親 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贝蘸髿夥站徍蜁r再諫,此與孔子諫諍 思想并無沖突。孔子反對“愚孝”的思想,為荀子所繼承:

從心開始:北京大學(xué)愛心講堂十年精華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 從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雖舜,不能加 毫末於是矣。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 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 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 是不衷也。明於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行之,則可謂大 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此之謂也。故勞苦彫萃而能無 失其敬,災(zāi)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則不幸不順見惡而能無失其愛,非仁人莫 能行。詩曰:“孝子不匱?!贝酥^也。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 孔子不對??鬃于叧觯哉Z子貢曰:“鄉(xiāng)者君問丘也,曰:‘子從父命,孝 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曰:“子從父 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 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 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 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 謂貞也?!?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父子關(guān)系與君臣關(guān)系相一致。為父者與為君者均非 圣人,孰能無過?因此,臣子都有匡扶君父的責(zé)任,“危而不持,顛而不扶, 則焉將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無論是為 人臣還是為人子者,都不應(yīng)該“危而不持,顛而不扶”。郭店楚簡云:

魯穆公問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曰:“恒稱其君之惡 者,可謂忠臣矣?!?/p>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講

“恒稱其君之惡者”,就是“爭臣”。《諫諍章》將爭臣與爭子置于 同一體系中加以論述,既然為君者要有恒稱其惡的爭臣,則為父者要有能諫 其過的爭子,已是不言而喻。要之,“諫爭”是孔子孝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 分,以“爭子”之說否定《孝經(jīng)》,鄙見以為不可。

3.博愛 “博愛”,每每被人們當(dāng)作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首創(chuàng)的思想。其實不然, 《孝經(jīng)》早已有了相同的思想: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 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dǎo)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孔子的博愛,就是讓人民“莫遺其親”,《孝治章》云: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 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 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