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案例:南極的教訓(xùn)
1911年,有兩支雄心勃勃的探險隊,他們要完成一項艱巨而偉大的任務(wù),就是踏上南極,成為登上南極第一人!
一支探險隊的領(lǐng)隊是挪威籍的探險家阿爾德·阿曼森。隊伍出發(fā)前,阿曼森仔細研究了南極的地質(zhì)、地貌、氣象等問題,還細致地研究了愛斯基摩人以及極地旅行者的生存經(jīng)驗。于是,制訂出一個最佳的行動策略:使用狗拉雪橇運送一切裝備與食物,為了與之相匹配,在隊員選擇上,他們將滑雪專家和馴狗師吸納進隊伍。
為完成到達南極這一偉大目標,阿曼森將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每天只用6小時前進15—20英里,大部分工作皆由狗來完成。這樣人與狗都有足夠的時間休息,以迎接第二天新的旅程。
為了順利實現(xiàn)目標,領(lǐng)隊阿曼森事先沿著旅程的路線,選定合適的地方儲存大量補給品,這些準備將減輕隊伍的負荷。同時,他還為每個隊員提供了最完善的裝備。阿曼森對旅途中可能發(fā)生的每一種狀況或問題進行分析,依此,設(shè)計好周全的計劃與預(yù)備方案。
這些有備無患的措施,使他們在向南極的挺進中,即使遇到了問題也能很順利地解決。最終,他們成功地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夙愿,第一個將挪威的國旗插在了南極。
幾乎是同期進發(fā)的另一支探險隊是由英國籍的羅伯特·史考特所率領(lǐng)。這支隊伍采取了與阿曼森截然不同的做法:他們不用狗拉雪橇,而采用機械動力的雪橇及馬匹。結(jié)果,旅程開始不到五天,發(fā)動機就無法發(fā)動,馬匹也維持不下去了,當他們勉強前進到南極山區(qū)時,馬匹被統(tǒng)統(tǒng)殺掉。所有探險隊員只好背負起200磅重的雪橇,艱難地行進。
在隊員的裝備上,史考特也考慮不周,隊員的衣服設(shè)計不夠暖和,每個人都長了凍瘡,每天早上隊員們都要花費近一小時的工夫,將腫脹潰爛的腳塞進長筒靴中。太陽鏡品質(zhì)太差,使得每個隊員的眼睛被雪的反射光刺傷。更糟的是,糧食及飲水也不足,每個隊員在整個行程中幾乎處于半饑餓狀態(tài)。
史考特選擇的儲備站之間相距甚遠,儲備不足,標志不清楚,使他們每次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尋找。更要命的是,原計劃四個人的隊伍,史考特臨出發(fā)時又增添了一人,糧食供應(yīng)更加不足了。
這支探險隊在饑餓、寒冷、疲憊甚至絕望中,花費了10個星期走完了800英里的艱辛旅程,精疲力竭地抵達了南極,當他們到達南極時,挪威的國旗早于一個多月前便在此飄揚了。更慘的是,所有隊員在頂著凜冽的寒風和饑餓的回程中,不是病死了、凍死了,就是被暴風雪卷走了。這支探險隊最終全軍覆沒。
行動策略是指實現(xiàn)團隊近期目標所必須完成的主要任務(wù),行動策略是實現(xiàn)團隊目標方向的具體行動指導(dǎo)和路徑,當團隊的目標方向制訂后,就應(yīng)制訂行動策略,否則,目標方向就成為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另外,一個團隊的行動如果沒有策略進行指導(dǎo),就猶如一艘迷失方向的航船,任何方向的大風對它來說都是逆風,因而,唯有制訂行動策略,團隊才能向自己的目標方向前行,團隊成員才能明確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從而提高團隊上下的辦事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團隊行動策略的制訂需要全體成員的共同參與,好的行動策略來自于團隊成員的高度參與,以及對目標的理解和全面系統(tǒng)的積極思考。沒有全員的高度參與和對目標的清晰理解,將會使行動策略的接受度和執(zhí)行性大打折扣;而系統(tǒng)全面的積極思考,又會使行動策略更有效,更可行,更具有持續(xù)價值和張力。
另一方面,行動策略必須具有科學(xué)性和可行性,沒有可行性的行動策略等于零。
話說有一窩老鼠,討論對付貓的辦法。它們七嘴八舌,討論得很熱烈。經(jīng)過比較優(yōu)選,一致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給貓脖子上掛個鈴鐺。這樣,貓走到哪里,鈴鐺響到哪里,大家就可以根據(jù)鈴聲來躲避貓了。主意非常好,可是,誰去掛呢?一窩老鼠都啞口無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