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閃光的不一定是金子(4)

應該讀點經濟學2: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世界 作者:常青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為我們描述了人們對貨幣的要求:這種東西可以在人們彼此之間平等交換;自身必須有價值;出于生活的考慮,它應如鐵和銀或其他類似性質的物品一樣有方便攜帶的額外優(yōu)點。

人們選擇最適合充當貨幣形式的商品時,而且?guī)缀鯚o一例外地選擇了金銀。在歐文?希夫所著的《最大的欺詐》一書中,就詮釋了黃金成為貨幣的先天條件和優(yōu)勢:

首先,黃金色彩鮮艷,有光澤,是唯一不褪色、不生銹的金屬。

其次,黃金價值高,便于攜帶。試想一下,如果以羊作為貨幣,那么在匆忙之間我們又該如何攜帶呢?

再次,黃金易于分割,便于鍛造,可以滿足不同數(shù)額的支付需求。

最后,黃金易于識別,便于測量。

黃金作為貨幣,似乎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是金幣的產生則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在最初的時候,鑄幣權都是分散的,私人鑄幣行業(yè)本質上與其他行業(yè)沒有什么區(qū)別。私人鑄幣商生產最討顧客喜歡的錢幣,其價格經市場自由競爭后確定。古希臘幾乎每個城邦都有自己鑄造的貨幣;在中世紀的德國,各封建領主的鑄幣機構就有600多所。

漸漸地,人們?yōu)榱讼垓_,開始了統(tǒng)一鑄幣權的過程,這是因為,人類用貨幣欺騙的歷史和人類最早使用金幣的歷史一樣久遠。在坦桑尼亞,牛曾經被用來當做貨幣,可不幸的是,人們發(fā)現(xiàn)交易中所支付的牛都是瘦弱的病牛,因為價格只是用牛的數(shù)量來表示,價格在優(yōu)質牛和劣質牛之間沒有區(qū)別,因此將劣質牛作為支付品,而將優(yōu)質牛保留起來就是很自然的事。即使在納粹集中營里,劣幣也會驅逐良幣,正如手工卷煙很快就將機器卷煙排擠了出去一樣。

鑄幣做假在古羅馬時期達到了最瘋狂的時候,有人曾鑄造僅含白銀2%的銀幣。漸漸地,那些足值的貨幣會被市場排擠出去。這就是16世紀英國金融家、商人托馬斯?格雷欣提出來的“格雷欣法則”。

為了避免劣幣充斥市場,人們開始抵制私人鑄幣,而更愿意信賴政府鑄幣,并相信政府能夠防止或者懲罰那些私人鑄幣的欺詐行為。于是,政府漸漸壟斷了鑄幣權。

可是政府就真的值得信賴嗎?公元1世紀,在臭名昭著的尼羅皇帝時期,政府鑄造的貨幣中貴金屬含量開始減少,金幣和銀幣中越來越多的摻進了合金,緊接著用這種計量單位表示的價格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上漲,羅馬帝國的衰落也就從通貨膨脹開始了。

當然,盡管出現(xiàn)了種種波折,最終各國政府漸漸壟斷了鑄幣權。這樣國家開始制作統(tǒng)一的金幣在市面上流通,漸漸出現(xiàn)了金本位貨幣制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