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當市場的無形之手遇上我們的直覺(3)

直覺:為什么我們左右不了自己的生活 作者:(美)彼得·烏比爾


一個人拿出一根金屬絲,另一個人將它拉直,第三個人將它剪斷,第四個人將它磨尖,第五個人則將頂部的受力頭拋光。而制作受力頭需要三道工序:將釘子放置是一道工序,將大頭針漂白是另一道工序,甚至將它們放進紙盒也是一門手藝。用這種方法,制作一個大頭針需要18道不同的工序,在某些工廠這些工序分別由不同的工人完成,而有的工廠則會由一個工人完成2~3道工序。

對于斯密而言,把這個例子作為他努力10多年所完成著作的開頭顯得有些世俗,但斯密正是由此開始才提出了一個深刻的觀點,而且直到今天這一觀點仍在學術(shù)和政府建設(shè)領(lǐng)域中不斷出現(xiàn)。他著重說明的一點是,為什么國家財富以及人類的福祉都強烈地依賴于勞動分工。斯密引用制作大頭針的例子說明,僅靠一個人很難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任務,而通過勞動分工則可以高效率地完成,所以如今10個工人每天能夠制作出12磅的大頭針―大概有48 000個。

當然,斯密本人并不是勞動分工概念的創(chuàng)始人,他描述的大頭針工廠在他寫書時已經(jīng)在如此行事。斯密通過說明勞動分工可以促使社會財富以及福利增長,來向人們解釋自由市場是如何給人類帶來好處的。

斯密的書立刻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并有效地減少了人們對自由市場的恐懼。正如善辯的羅伯特·L·海爾希魯諾(Robert L. Heibroner)在《塵世的哲學家》(The Worldly Philosophers)一書中所解釋的那樣,亞當?斯密生活在經(jīng)濟活動被傳統(tǒng)所控制或被法令決定的時代,自由市場并不能決定有多少人能被雇用去制造大頭針或烘烤面包。當時還沒有無形的手去引導人們進行職業(yè)選擇,以及決定制造業(yè)該制造什么產(chǎn)品。換言之,人們的職業(yè)由國王或世襲家族系統(tǒng)決定,工作場所被一些刻板的規(guī)則和傳統(tǒng)所支配,而他們被當權(quán)者懲罰、開除或折磨。雖然那個時代也有自己的秩序,但卻進步緩慢,缺乏創(chuàng)新激勵。

斯密對這些非資本主義傳統(tǒng)有深入的了解,當時的蘇格蘭社會還沒有脫離這些傳統(tǒng)。他幫助過一個名叫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的聰明的年輕人。當時,詹姆斯·瓦特想尋找一份設(shè)備制造師的工作,雖然瓦特在機修方面擁有熟練的技巧,但他還是被拒之門外,因為他不是設(shè)備制造師的后代。在斯密的幫助下,瓦特在大學里找到了一份設(shè)備制造師的工作,只因為這是一所擁有雇傭權(quán)的大學。斯密對這個年輕人才華的信任后來被證明是正確的:瓦特因發(fā)明蒸汽機而聞名于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