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告別“白銀時代”(1)

匯豐帝國 作者:劉詩平


在匯豐新總部大樓從建造到正式啟用期間,中國金融界正發(fā)生著一場翻天覆地的巨變。南京國民政府實行了影響深遠的重大金融改革―廢兩改元和法幣改革,前者使長期存在的銀兩、銀元并行流通現(xiàn)象消失,后者則使中國告別了實行已久的銀本位制。

銀兩和銀元作為貨幣并行流通,在中國有著一段不短的歷史。它的出現(xiàn)是歷史的必然,但給商家和百姓帶來的卻是諸多不便。銀兩和銀元本身,在全國各地成色各異,交易行市不同,計算尤為復雜。而這正是錢莊廣泛存在的價值所在,因為兌換正是錢莊的拿手好戲。一個不無夸張的傳言說:有個人懷里揣著一兩銀子,從某個大城市的銀街一頭開始,先把銀子兌換成銅錢,再到下一個錢莊將銅錢兌換成銀子,如此往復,等到他走到這條街的另一頭,他就會變得兩手空空,一無所有。

早在袁世凱時期,社會上就曾多次出現(xiàn)廢兩改元―廢除銀兩、改為銀元的呼聲。1914年(民國三年),北洋政府規(guī)定一個銀元等于銀兩的七錢二分,并在幣制局總裁梁啟超的主持下,制定了通行銀元的標準,鑄造發(fā)行壹圓銀元(俗稱“袁大頭”,上面鑄有袁世凱頭像)通行全國。以后的北洋政府也曾打算實行廢除銀兩、統(tǒng)一發(fā)行銀元,無奈軍閥混戰(zhàn)不休、市場混亂不已,加上社會上意見不一,因而并不曾落實到行動上。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一系列金融改革被提上日程。當年11月,中央銀行在上海正式成立,其業(yè)務方針為“統(tǒng)一幣制、統(tǒng)一金庫、調(diào)整金融,以達到‘銀行之銀行’的目的”。中央銀行成立的當月,原由總稅務司委托匯豐銀行保管的關稅收入移交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

經(jīng)過長時間的醞釀,1933年3月1日,國民政府財政部正式發(fā)布“廢兩改元”令,規(guī)定3月10日先在上海推行,4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nèi)實施,一切交易均以銀元計算,同時規(guī)定銀兩、銀元間的兌換率。中國長期以銀兩為主體的貨幣制度從此改變。

由于銀兩的關系,錢莊成為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廢兩改元的實行,無異于敲響了錢莊的喪鐘。而當國民政府要進行這項改革時,匯豐銀行和麥加利銀行等也堅決反對,原因是這些外資銀行白銀持有量大、銀兩持有多,白銀輸出的權力又多半掌握在它們手中,一旦改革將失去貨幣的供給,并削弱其控制錢莊的能力,同時削弱其對國際匯兌業(yè)務的控制。

廢兩改元后,中國實行的仍然是銀本位制。中國不是大的產(chǎn)銀國,卻是大的用銀國。白銀本身作為一種商品,受市場供求影響,常常隨市場波動而漲落,而當時中國實行銀本位制,以銀元為貨幣,國際金融市場的劇烈變化造成銀價的巨大波動。

在金本位時代,白銀成為世界市場的普通商品。全球白銀產(chǎn)量增加和白銀使用率降低,使銀價下跌成為一種趨勢。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由于原來的用銀國印度、越南實行金本位,日本實行金解禁,對黃金需求大增,實行銀本位的中國成為全球白銀使用大國,因而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黃金則大量流出國境,一度出現(xiàn)金貴銀賤風潮。

不過,從1933年開始,美國政府頒布《銀購入法》和《白銀購買法案》,大量進口白銀,隨即紐約和倫敦白銀市場的價格持續(xù)上揚。于是,大量白銀又開始急速流出中國,從而出現(xiàn)延續(xù)至1935年的“白銀風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