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在一次很意外的巧遇里遇到了顧村言和他的散文,我才一下子明白,那缺憾的感覺從何而來。
我與顧村言相識,非常偶然。那是前年,我和吳亮在陳村主持的網(wǎng)站論壇上有一場爭論,顧村言當(dāng)時似乎也在那里,就插嘴說了一些意見。他到底說了什么?現(xiàn)在已經(jīng)全忘記了,但是他事后給我寄來一篇游記,寫的是高郵汪曾祺的故居,言簡情癡,給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寫信給他,問他是否有別的文字可以給我看看?很快,我收到了他的幾篇散文,一讀之下,不但被深深地吸引,而且有一種特別的感覺,覺得這些文字似曾相識,似乎是我的老朋友,不但是熟人,且是至交。
這感覺是從哪兒來的?稍稍一想,我明白了:還是汪曾祺——在這些清麗的文字里我又見到了老頭兒的身影,還有他溫和的微笑,雖然模模糊糊,可是決不會認(rèn)錯。這個發(fā)現(xiàn)讓我非常高興,簡直是太高興了,因為在今天的散文寫作里,原來汪曾祺的傳統(tǒng)還活著,不僅活著,而且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一派生機(jī)。也許有人會反駁,一個人不能代表一個傳統(tǒng),這話對,但是我相信顧村言不過是個例子,道理很簡單,滔滔江水,只取一瓢已經(jīng)如此,難道非要喝過千瓢萬瓢才放心嗎?說到汪曾祺這個傳統(tǒng),到底什么是汪曾祺的傳統(tǒng)?這要說起道理來,可說的太多了,因為老頭兒不是一個人獨自趕路,在他之前,和他同時,前后左右還有很多人,這很多人的寫作全和他的寫作有密切關(guān)系,要是一一討論,那要寫大文章。
因此,我想還是不如聽聽汪曾祺自己怎么說:“看來所有的人寫散文,都不得不接受中國的傳統(tǒng)。事情很糟糕,不接受民族傳統(tǒng),簡直就寫不好一篇散文。不過話說回來,既然我們自己的散文傳統(tǒng)這樣深厚,為什么一定要拒絕接受呢?我認(rèn)為二三十年來散文不發(fā)達(dá),原因之一,可能是對于傳統(tǒng)重視不夠。包括我自己。
到我意識到的時候,已經(jīng)晚了。老年讀書,過目便忘。水過地皮濕,吸入不多,風(fēng)一吹,就干了。假我十年以學(xué),我的散文也許會寫得好一些?!睂@一段誠懇的文字,也許有人不以為然,我是完全贊成的。除了傳統(tǒng),也許寫好散文還有別的因素,可是汪曾祺這意見恐怕還是最要緊的。
我與顧村言相交不深,只今年夏天在上海匆匆一晤,前后說了不過兩小時的話。
不過,有汪曾祺給我們介紹,這文字緣就非同一般。現(xiàn)在顧村言的散文要結(jié)集出書了,我實在為他高興,沒有別的,就以上邊所引的一段汪曾祺的話相贈,與君共勉。
丙戌年冬(2007年1月)于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