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國學(xué)》 關(guān)于神韻(5)

季羨林自選集:談國學(xué) 作者:季羨林


補遺

承蒙敏澤先生函告:錢鐘書先生《管錐編》第四冊,1361—1366頁,引宋范溫《潛溪詩眼》關(guān)于韻的論述。此確為我所忽略,謹向敏澤先生致誠摯的謝意。

宋范溫論韻的意見十分精彩,鐘書先生的引申更為神妙。范文原文較長,不能具引。我在這里扼要述其內(nèi)容。

范文的重點在解釋什么叫韻。他寫道:

“有余意之謂韻?!倍ㄓ^曰:“余得之矣。蓋嘗聞之撞鐘,大聲已去,余音復(fù)來,悠揚宛轉(zhuǎn),聲外之音,其是之謂矣?!庇嘣唬骸白拥闷涔8哦吹闷湓敚翼崘簭纳?”定觀又不能答。予曰:“蓋生于有余。請為子畢其說?!?/p>

下面他講到,“自三代秦漢,非聲不言韻;舍聲言韻,自晉人始;唐人言韻者,亦不多見,惟論書畫者頗及之?!痹谶@里,請讀者參閱饒宗頤先生的十分精辟的意見。

范溫接著談到文章,他寫道:

且以文章言之,有巧麗,有雄偉,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穩(wěn),有清,有古。有此一者,則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然而一不備焉,不足以為韻,眾善皆備而露才見長,亦不足以為韻。必也備眾善而自韜晦,行于簡易閑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測之而益深,究而之益來,其是之謂矣。其次一長有余,亦足以為韻;故巧麗者發(fā)之于平澹,奇?zhèn)フ咝兄诤喴?,如此之類是也。自《論語》、《六經(jīng)》,可以曉其辭,不可以名其美,皆自然有韻。左丘明、司馬遷、班固之書,意多而語簡,行于平夷,不自矜炫,而韻自勝。自曹、劉、沈、謝、徐、庾諸人,割據(jù)一奇,臻于極致,盡發(fā)其美,無復(fù)余蘊,皆難以韻與之。惟陶彭澤體兼眾妙,不露鋒芒,故曰: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初若散緩不收,反復(fù)觀之,乃得其奇處;夫綺而腴,與其奇處,韻之所從生,行乎質(zhì)與癯而又若散緩不收者,韻于是乎成……是以古今詩人,惟淵明最高,所謂出于有余者如此。

下面又談到書法,不具引。最后,他說:

然則所謂韻者,亙古今,殆前賢秘惜不傳,而留以待后之君子歟。

統(tǒng)觀范溫的議論,我覺得非常值得重視。鐘書先生給了他極高的評價,是有道理的。我體會,范溫所謂“有余”,就是有一些東西沒有說出來,或者說不出來,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這就同印度的《韻光》的理論有近似之處,或者有了接觸點。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錢鐘書先生說:“范氏釋‘韻’為‘聲外’之‘余音’遺響,足征人物風(fēng)貌與藝事風(fēng)格之‘韻’,本取譬于聲音之道,古印度品詩言‘韻’,假喻正同?!边@些意見都非常好。但是,我仍然覺得,聲音之韻與人物風(fēng)貌以及書、畫、詩、文等藝事之韻,何以相通?相通之處究竟何在?似乎還有必要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進一步深入探討。我用“和諧”來解釋,聊備一說而已。

我還想強調(diào)一點。盡管中印在韻的方面有如此驚人相似之處,但是兩國的思想方法仍有其差異。像印度那樣的分析,我們是沒有的。我們靠一些形象的東西來說明問題。

1988年9月14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