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我應(yīng)邀訪問日本,曾在早稻田大學(xué)講演過一次。題目是日本主人出的,叫做“東洋之心”。由于自己水平低,又是臨時抱佛腳,從理論上來看,講演內(nèi)容確實是卑之無甚高論。但是,在參觀日本名勝古跡過程中,也就是說,在實踐方面,我深有體會,好像是摸到了日本人之心。下面就寫兩件小事。
詩 仙 堂
我從來沒有聽說過詩仙堂的名字,我們的日程安排上也沒有。我們從京都到嵐山的路上,汽車忽然在一座園子門前停了下來,主人說,這里是有名的詩仙堂。
大門是用竹竿編成的,門旁立著一塊石碑,上面鐫著三個漢字:詩仙堂。門上有匾,橫書三個漢字:小有洞。我們一下子仿佛回到了祖國,在江南蘇州一帶訪問一座名園。我們到日本以后,從來沒有置身異域的感覺。今天來到這里,心理距離更消泯得無影無蹤了。
進門是石階,階盡處是木頭結(jié)構(gòu)的房子,同日本其他地方的房子差不多。整個園子并不大,但是房屋整潔,結(jié)構(gòu)緊湊;庭院中有小橋流水,通幽曲徑,枝頭繁花,水中漣漪,林中鳥鳴,幽篁蟬聲,一下子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清幽的仙境。
小園中的一切更加深了我們在門前所得的印象:整個園子泛濫著濃烈的中國風(fēng)味。我們到處看到漢字匾額,堂名、軒名、樓名,無一不是漢字,什么嘯月樓,什么殘月軒,什么躍渕軒,什么老梅關(guān),對我們說來,無一不親切、熟悉,心中油然升起故園之情。
園子的創(chuàng)建人是四百多年前天正十一年,公歷1583年誕生的石川丈山。他是著名的文人和書法家,受過很深的中國文化的熏陶,能寫漢詩。這是他晚年隱居的地方。根據(jù)寬永二十年、公歷 1643年林羅山所撰的《詩仙堂記》,石川早歲入仕,五十六歲時,辭官建詩仙堂,“而后丈人不出,而善仕老母以養(yǎng)之,游事藝陽者有年矣。至于杯圈口澤之氣存焉,拋毛義之檄,乃來洛陽,相攸于臺麓一乘寺邊,伐惡木,刜奧草,決疏沮洳,搜剔山腳,新肯堂,揭中華詩人三十六輩之小影于壁上,寫其詩各一首于側(cè),號曰詩仙堂”。這就是詩仙堂的來源。三十六詩人以宋代陳與義為首,其下是宋黃庭堅、宋歐陽修、宋梅堯臣、宋林逋、唐寒山、唐杜牧、唐李賀、唐劉禹錫、唐韓愈、唐韋應(yīng)物、唐儲光羲、唐高適、唐王維、唐李白、唐杜審言、晉謝靈運、漢蘇武、晉陶潛、宋鮑照、唐陳子昂、唐杜甫、唐孟浩然、唐岑參、唐王昌齡、唐劉長卿、唐柳宗元、唐白居易、唐盧同、唐李商隱、唐靈徹、宋邵雍、宋蘇舜欽、宋蘇軾、宋陳師道、宋曾幾。選擇的標(biāo)準(zhǔn)看來并不明確,其中有隱逸詩,有僧人詩,有儒家詩,有官吏詩,花樣頗多,總的傾向是符合石川那種隱逸的心情的。三十六詩仙都是中國著名的詩人,可見中國詩歌對他影響之大,也可見他沉浸于中國文化之深。在詩仙堂中其他的軒堂里,還可以看到石川手書的《朱子家訓(xùn)》、“福祿壽”三個大字,還有“既飽”兩個大漢字。石川深通漢詩,酷愛中國儒家思想。從詩仙堂整個氣氛中,可以看出他對中國文化了解之深、熱愛之切。我相信,今天來這里參觀的中國人,誰都會萌發(fā)親切溫暖之感,自然而然地想到中日兩國文化關(guān)系之源遠(yuǎn)流長,兩國人民友誼之既深且厚。回天無方,縮地有術(shù),詩仙堂仿佛一下子把我?guī)Щ亓俗鎳?,不禁發(fā)思古之幽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