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未來展望,民主潮流的大方向是不容否定的。世界歷史的演進絕對不容逆轉(zhuǎn),否則就會被無情地淘汰。但是中國要怎樣引進私有制,民主法治的制度?這里所牽涉的實際問題卻不是哲學家可以解決的。這需要國家產(chǎn)生新一代的領導人,把中國帶上一條正確的道路。而中國的改變決非一蹴可至的,它免不了要經(jīng)過一個長遠而痛苦的歷程。我們不能空想,民主在隔夜就會在中國生根,理念的確立還需要廣大的支援意識加以支持,才可以竟其功[1]。坦言之,到今天為止,即使在四小龍,民主的落實還是很成問題的。一般地說,東方的老百姓更憂慮失序造成的痛苦,只有知識分子才憂慮專制的禍害。但經(jīng)濟的現(xiàn)代化不配合政治的現(xiàn)代化也是難以奏功的,這畢竟是一個不可抵擋的潮流。蘇聯(lián)東歐要走這一條路,中國也必定要走這一條路,只實際如何改變難以預料罷了!將來的馬列也和儒化傳統(tǒng)一樣,經(jīng)過批判改組之后會由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轉(zhuǎn)變成為輔助的支援意識。[1]
林毓生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香港,三聯(lián),一九八九)。參林毓生與王元化的辯論,頁一~四五,他與許紀霖、蕭功秦的對話,頁二四一~二五一,以及我對五四的回顧與前瞻,頁四六~六一。
或曰:新儒家既提不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藍圖,那有什么用呢?此又不然?,F(xiàn)代哲學已經(jīng)徹底放棄了藍圖的概念。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康有為的大同書,烏托邦的構想是難以落實的。就實質(zhì)內(nèi)容來看,現(xiàn)代人已放棄了永恒真理的追求。這與現(xiàn)代新儒家的思想是相合的,超越的理一是不能以公式表達出來的,實際的分殊則必受到時代環(huán)境因素的限制。但新儒家也反對后現(xiàn)代趨于相對主義的傾向。故新儒家必須提出仁心與生生的精神為終極關懷,在內(nèi)心有所信守,而以之為規(guī)約原則,對于現(xiàn)實加以不斷的批判。在現(xiàn)代多元的架構下,新儒家并無意排斥異己,而采取一種開放交流的態(tài)度。但只要仁心與生生的精神在自己的生命之內(nèi)得到體現(xiàn),同時對反于現(xiàn)實發(fā)生文化批判的作用,那么不論是否仍保留儒家的名義,這樣的精神不死是可以斷言的。
(原刊于《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一九九一年)八、由權威到威權—一個歷史的回敘
1.權威不同威權
現(xiàn)代人一聽到“權威”就皺起眉頭,認為這是一個不好的字眼,其實我們的生活脫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權威。生了病看醫(yī)生,是信賴醫(yī)生的權威。一出門口,駛出馬路,就要服從交通規(guī)則的權威:在香港大家都靠左走,停紅燈;要是有一天大家都不守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那就會亂了套,免不了出車禍傷人命。由此可見,我們所真正討厭的并不是“權威”,而是“威權”。那種以權勢把不合理的東西強加在眾人頭上,威迫大家接受的專制做法,才是現(xiàn)代人越來越無法接受的方式。由去年開始,爭取民主自由的浪潮已經(jīng)擴散到了東歐乃至蘇聯(lián),這是全世界沒法抗拒的趨勢。我在這里打算作一個極簡單的歷史的回敘,看看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怎樣由追求權威的建立滑落到威權的籠罩。舊的心習到今日還在負隅頑抗,變成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障礙。也可以說我是用一種溫故知新的方式為大家提供一些反省的資糧。
2.儒家反對威權
我們平時常常習慣于一種說法:中國民族性格習于服從權威,而這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其實這是一種欠缺分疏的說法。我們要談儒家思想,就不能不由孔子說起??鬃拥臅r代正當所謂周文疲憊、世衰道微的時代,也正是一個缺乏秩序、缺乏權威的時代??鬃酉M匦聵淞嗤?,但他決不是單純地復古,他是在舊瓶之中裝了新酒。孟子說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其實是在宣揚一種“德治”的思想。孔子是反對威權式的統(tǒng)治的,所以他說,“道之以致,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第二)又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同上)他所向往的是一種吸引的政治。用現(xiàn)在人的說法是人民用腳來投票,一個有德者居位,遠近的人都來歸附,他的權威是建立在他的德
上面。對孔子來說,最重要的德是仁,表現(xiàn)在外面是禮,它們是有內(nèi)在根源的。故孔子最關注的乃是“為己”之學,這當然不是說孔子只注重內(nèi)在的修養(yǎng),他同時也主張“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目標是要行道于天下。他是相信要有一個長幼尊卑的秩序,但他同時也主張要正名,即他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彼⒉恢鲝堄拗矣扌ⅲ运苡螝v國,希望能夠用世;但真正要是道不行的話,那就只有乘桴浮于海了。由此可見,孔子并不要以威權凌人,自己也不要被威權所籠罩。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善天下,這是他的懷抱。
孔子的理想到了孟子乃有進一步的發(fā)揮。孟子更明白地反對威權,而主張人民有革命的權利,所以他回答有關湯武革命的問題時,便直截了當?shù)卣f,聞誅一夫紂耳,這是后世的奴儒所沒法想象的氣概。孟子的頭腦比孔子更開放,他認為孔子之不能夠為王,只是因為得不到天的薦舉罷了,而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他對自己有很大的期許。他也和孔子一樣相信要有長幼尊卑的秩序,而反對楊墨的無父無君,但他也相信正名,而且更痛快地指出:民為貴,社稷為次,君為輕。孟子也是向往仁政的理想,而仁政的基礎在仁心,即他所謂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孟子并不否認人在現(xiàn)實上為惡,但他相信人之所以能為善,在于人與禽獸有別的那一點幾希,這才是他講性善論的真正命意所在。
可惜的是,荀子并不明白孟子的微意。他完全由現(xiàn)實的立場著眼,乃說人是性惡的,其善者偽也。故荀子偏重在外在的節(jié)制,他提倡隆禮,還不失儒者的規(guī)模。到了他的學生韓非、李斯乃轉(zhuǎn)成了法家,徹底擁護建立外在威權的思想。這是儒家思想發(fā)展的一大折曲,世人不可以不察。在儒家思想的規(guī)模之下,無論孔孟荀,始終只有正名的思想。綱常之論實首倡自韓非,到漢代的白虎通,才被奉為天經(jīng)地義。由此可見,漢代政治化的儒家與先秦的原始儒家在精神上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們不可以不加分疏,將二者混為一談。
3.陽儒陰法:統(tǒng)治者的“儒家”
我們回顧秦漢的歷史,就知道秦的統(tǒng)一用的是法家之言,而漢初用的則是黃老之術,一直要到漢武帝用董生之策,這才獨崇儒術,罷黜百家,把孔子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情況。前些時一個民運分子說孔子謂:“天不變,道也不變”,這是錯誤的,孔子從沒說過這樣的話,這乃是董仲舒的說法。當然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夠否認,漢代是用政治的力量把儒家的一些價值落實到社會之內(nèi),而造成了中國傳統(tǒng)所謂的“超穩(wěn)定結(jié)構”。但我們必須了解,漢朝所實行的并不完全是儒家的一套,漢宣帝就說我們家統(tǒng)治的秘訣乃是“王霸雜之”,說穿了,也就是陽儒陰法。這才是漢代以來政治化的儒家的本質(zhì)。它的好處是造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政治社會的秩序,在歷史上發(fā)出了耀目的光芒,它的壞處是限制了中國人的創(chuàng)造力,在朝廷的興替之外,開拓不出新的境界來。朱子回答學生有關變法的問題所作的答復極堪我們玩味,為什么在一千多年那么長的時間之內(nèi)基本的法沒有大的變革呢?那是因為自漢以來都是尊君卑臣之事,如何可改!這個答復之內(nèi)隱含了多少的無奈,難怪朱子一定要把他的政治理想放在三代以上,對于現(xiàn)實上實行的家天下的制度始終采取一種勉強接受以及批判的態(tài)度。
事實上,漢朝建立的基本規(guī)模一直維持到清朝,如果不是受到西方的沖擊,只怕還會繼續(xù)維持下去。魏晉的知識分子喜愛三玄(易、老、莊),隋唐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頭腦集中在佛教之內(nèi),但名教與自然的沖突,雖然劇烈,有關神滅的辯論雖然進行得如火如荼,卻并沒有產(chǎn)生一套東西取代了正統(tǒng)的政治倫理結(jié)構。到了宋代,乃有新儒學的潮流繼起,略可以比擬于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五代的道德淪喪,宋代儒者乃重新提倡倫理道德;在理論上他們也開創(chuàng)了一套新的東西與二氏相頡頏;在政治的架構上,他們想不出新的辦法,于是把精力放在教育上,希望用高遠的理想來規(guī)約現(xiàn)實政治,結(jié)果雖并不很理想,但也開拓出一些新的境界。師道的尊嚴被抬高,朱子就明言夫子雖不得其位而賢于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