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到八點多,我看她洗完澡后,和嫂子說要回去了。沒想到她在旁邊說“不許回去”,我當時特別吃驚。之前因為我約束她比較多,她一直把我當個壞人,有一段時間還頻繁地說“不要姑姑”,沒想到和她投入地玩了一個下午和晚上,就轉(zhuǎn)正成“好人”了。小孩子從來不虛偽,喜歡和不喜歡都寫在臉上。
第二天和她玩耍,除了沿襲上一次的游戲,又增加了一個新玩法,她在臥室通往客廳的走廊上,假裝安了一道門,小手在空中一旋,說是鎖上了。我假裝被撞了一下,捂著頭“哎喲哎喲”直叫,她好開心,對我說:你再撞一下!不知道來回撞了多少次,她每次都特高興,還親自去撞了好幾回。
整個晚上,都和她玩“無中生有”的游戲。她別提多開心了。吃飯的時候,她邊吃邊玩,我就夾了一大口飯,假裝猛地吞下去,她也模仿我,說她是老虎口。不一會就把一碗飯吃下去了。如果是在以前,她未必會響應我的做法,我明顯感覺到,她之所以如此積極,是把我當玩伴了。
我去洗碗的時候,曼曼到廚房掰著手指和我說:姑姑,你別回去,你和我玩一分鐘、二分鐘、三分鐘、四分鐘、五分鐘……
這兩天的玩耍,確實給了我不少啟示:
一、人多也會孤單。其實家里人不少,除了爸爸媽媽,還有姥姥和新出生的弟弟,加上有個李姐經(jīng)常來家里,很喜歡曼曼,我也經(jīng)常過去。但我們共同忽略了一點,人在身旁,未必就是陪伴。其實在孩子的情感需求方面,考慮的不夠,只要她不哭就可以,不大關(guān)心她是怎么玩的。我猜這才是她哭哭唧唧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尊重孩子的所有權(quán)。曼曼說的車,之前確實是她的。所以,她說不讓摸她的車,我覺得應該尊重。我故意和她說兩句話,也是想平復她的情緒。她不讓別人看她的小弟弟,真實的原因是怕被人抱走。因為別人看的時候,就喜歡逗她說要抱走,她分不清玩笑,就當真了。如此看來,她的出發(fā)點是要保護弟弟,所以不能僅僅因為她的態(tài)度就批評她。
三、對孩子的哭,不制止,也不過度干預。她哭哭唧唧的,嫂子會很心煩。當媽媽的有很多事情要考慮,孩子再動不動就哭,我很理解這種感受。但我也觀察了她們對曼曼哭的做法,大概是不想讓她哭,就很頻繁地勸她,向她解釋,結(jié)果不但沒有制止,反而哭得更厲害。我的態(tài)度是就算她隨便找個理由哭,也要針對這個理由,鄭重其事地向孩子表明態(tài)度,給她建議,如果她還是繼續(xù)哭,那就讓她哭,哭一會兒,她的情緒也發(fā)泄出來了,又缺少回應,她就不哭了。
四、全身心的陪伴。孩子需要的,是全情投入的陪伴。哪怕我們只陪她十分鐘,也要心無旁騖地和她玩,就算安靜地看著她玩也好。如果是大人聊天之余,和她搭訕兩句,那根本不算陪伴,可能還是對孩子的一個打擾。吃飯的事情給了我特別大的觸動,沒有哪條法律規(guī)定孩子必須聽話,只有我們對她付出在先,她才愿意服從。
五、回到童年,用孩子的思維陪伴她。我們與一個三歲的孩子交流,至少存在兩三個代溝。我們不能要求三歲的孩子擁有三十歲的思維方式,那我們就要回到三歲。我扮演各種動物叫她起床,滅火,被根本不存在的門撞得哇哇大叫,拿著灰太狼的玩偶抓喜羊羊,看上去蠻弱智的,但這符合曼曼的年齡特點,她樂在其中。其實和她玩的時候,我的大腦在高速運轉(zhuǎn),我觀察她的表情,揣摩她的心理活動,也考慮怎么從眼下的游戲自然地轉(zhuǎn)移到另外一個游戲,畢竟孩子玩一個游戲的注意力也就一二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