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我又搬進了廠房建筑區(qū)。廠房式住宅最適合音樂家和畫家,因為厚墻隔音,空間大,建筑大多是早期曼哈頓建筑師的杰作。現(xiàn)在這種房子越來越少了。因為它不適合家庭,沒有足夠的臥室。曼哈頓廠房式住宅大部分在中城、下城。中國城,揣百喀( tribeca ),soho,百老匯都是有名的廠房住宅區(qū)。
從三十街以上到中央公園以下大概都算中城吧。中城有火車站,有百老匯劇場,有長途汽車站,有紅燈區(qū)( 現(xiàn)在沒了 ),有供出租的藝術(shù)家畫室,有各種小劇場……是最嘈雜的地區(qū),有很多爵士音樂家住在中城。后來紅燈區(qū)被拆了,很多藝術(shù)家的畫室也被拆了。四十二街的文化被迪斯尼商店取代,中城完全成了大商業(yè)區(qū)。我現(xiàn)在住的地方,是在中城,那兒都是大型廠房建筑,多數(shù)建筑是辦公室和批發(fā)公司,只有少數(shù)的樓改建成住宅。走出我的住處,到處都是電腦商店和服裝批發(fā)店。白天上班的人群如潮,到了晚上,幾條街上都是寂靜無聲。鄰居的那幾家飯館只有午飯快餐時人多,晚上真是蕭條。街口的那家有名的黎巴嫩飯館每星期五有中東音樂和肚皮舞表演,只有那一天熱鬧,其他時間都沒生意,因為那兒不是住宅區(qū)。那些批發(fā)店的衣服,是世界上最難看之服裝大聚會,每天路過它們可以想象出世界上各種最有人情味的場面。比如意大利的奶奶過生日,俄羅斯的大嬸兒二婚。
住在中城不溫情也不藝術(shù)兮兮,很有爵士音樂風格。你眼看著一堆堆來購物和上班的人群擁來擠去,像是be-bop的音符和節(jié)奏。我們住宅門口的咖啡店是那種廉價的快餐店,里面黑糊糊的,沒有作家的照片也沒有藝術(shù)家光顧,來的都是附近打工的。但是店里的伙計們,對人非常友好,無論我進去還是路過,都是一片笑容。街上常停著大型的送貨車,郵遞員推著貨物還是喜歡站下來跟你拉家常。如果沒有這些寒暄,我們就像住在一個忙碌的機器城里,商店,汽車,商店?;氐郊依锊仄饋?,朋友們還說在我房間里能感到曼哈頓精神。我不知道那些精神是從哪兒鉆進來的。因為我從來不拉開窗簾,一拉開窗簾眼睛就能直射進對面樓的辦公室里去。
坐在“邦司和挪伯”( Barnes&Noble )書店里看書也是一樂( 這是連鎖書店,曼哈頓到處都有 )。那兒提供了世界上最多最新的信息,你可以買了吃喝坐在那兒,大飽眼福,比圖書館好多了。圖書館要有借書證還不能在里面吃喝聊天,在“B&N”看書,不用真買書,就可以在里面過起日子來;找上一大摞愛看的書,找張桌子,買足了吃喝,一天就在天南海北中過去。走出書店,街上已經(jīng)燈火輝煌,算命的和做美容的都在黑暗中舉起耀眼的招牌,就像自由女神和死神搶著揮手,剛剛在書店運動完的腦仁子,一見到生死的指路人就會猶豫起來,怕活得難看,死得突然。
我生病的時候,常常去中央公園散步。中央公園很大,有很多樹,也有很多人。人和樹的呼吸攪在一起,使人置身于此不得安寧。有一天,我總算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抱著一棵樹跟樹交流一下健康狀況,只聽見有人唱著:“我從你身后來了……”定睛看,一個蓬頭垢面的大黑漢正搖搖晃晃地沖我走來,嚇得我棄樹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