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西邊——中央公園西大道,林肯中心,哥倫比亞大學(xué)——哎喲,主流文化。有一次應(yīng)邀去看紐約芭蕾舞團(tuán)的表演,除了領(lǐng)舞的可看,群舞跳得不知所云,可能是趕上了學(xué)員們實習(xí),讓我著實懷戀《 紅色娘子軍 》;又被朋友請去看歌劇,舞臺背景像是迪斯尼的動畫片,樂隊一團(tuán)亂糟,看得我直犯眼病,周圍還一片歡呼“bravo”!似乎知道怎么喊“bravo”已經(jīng)是看歌劇的一大享受,就和聽搖滾音樂會在下面尖叫的快感一樣。美國的古典文化教育是普及式的,什么都有但別挑剔,那些聽眾的熱情不容旁人置疑,古典音樂家當(dāng)然用不著去對比歐洲的演奏質(zhì)量而反省。其實紐約的特點(diǎn)不是那些古典歌劇而是那些“噪音”,是百老匯,是爵士樂,是現(xiàn)代音樂和現(xiàn)代舞蹈,是分布在曼哈頓各處小劇場中的實驗演出。一個城市,有萬花筒般的藝術(shù)形式,能不能把《 浮士德 》唱好也就不太重要了。東邊——麥迪遜大道從始至終散發(fā)著誘惑力:寵物商店、名牌專賣店、法國餐館……像是到了歐洲城市一樣,聞著好面包好咖啡的味兒,走路也比中城的人慢了一拍半,被太陽曬出來的人情味兒滿街地?fù)]發(fā)。再往上走,隨著中央公園將盡,街道冷清起來,有時冷清得不敢左顧右盼。再往上走,就快到了哈萊姆區(qū)。哈萊姆區(qū)聚集著各路綠林好漢,是爵士樂、hip-hop的發(fā)源地,到了晚上連出租車都不敢往那兒開??磥怼叭送咛幾摺辈蝗菀?,還是出溜下去,到曼哈頓下城去吧。
格林威治村的下面,是soho。soho的下面,是中國城。周末,很多人去中國城,紐約的中國城非常好客,只要你能長五個眼睛,看著前面慢走的老太太,看著右邊的商店,看著左邊的車輛,看著腳下面跑的小孩,看著腳底的泥,就能享受中國城的快樂。中國城里賣什么的都有,商店里面,商店外面,樓上樓下,都是在買賣,任何能變錢的東西這兒都賣,從風(fēng)水到星座,從人到物。
一直往城下走,就到了海邊。那兒新建了一片住宅區(qū),完全沒有紐約的痕跡。海水,公園,陽光,到處是家庭和孩子,一片健康太平景象,很像北京新建的那些豪華住宅區(qū)。那地區(qū)以前是海,后來用土填起來,變成城市,就像是用幻覺造出來的現(xiàn)實,那些樓房實際上都是一條條漂在海上的船。
幾年前有人說曼哈頓將被海嘯吞沒。海嘯沒來,曼哈頓人已在“9·11”經(jīng)歷了一場人為的“天”塌。北京的朋友為曼哈頓人面對死亡的鎮(zhèn)靜所感動,其實這是曼哈頓人生活方式的結(jié)果。就算是不大死,曼哈頓的人每天都有小死。那些競爭,拼搏,自我完善,生命價值之類的追求多了,活著反而變成第二位。有一次我去聽一位爵士大師的音樂會,他從頭到尾都在一個能使常人吐血的高音上吹。吹得天搖地動,撕心裂肺,臺下人不停地歡呼。音樂會后,他的搭檔說:“這人真是不要命了,給不給錢他都是這么拿命吹。”這就是曼哈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