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日共演強占我釣魚島的蹩腳雙簧(18)

激蕩中國海:最后的海洋與遲到的覺醒 作者:王佩云


在這本書中,哈里森對中國發(fā)展海洋石油究竟是"萬事不求人",還是改走依靠國際合作的道路,也有比較客觀的分析。他在書中注意到了,在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中國一方面在大張旗鼓提倡自力更生,一方面也在世界范圍內(nèi)積極尋找和購買海洋石油勘探開發(fā)裝備,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中國堅持的自力更生有了一定的"靈活性"。那時,西方很多國家也認為,中國的海洋石油技術還非常落后,將某些設備賣給中國不會有太大風險,甚至也不怕中國將這些設備作為原型進行仿造。他們料定一些關鍵技術,尤其是深水鉆探方面,中國在短期內(nèi)很難有所突破。還有制造海上大型裝備所需要的高級合金鋼,以及許多微型電子構件,仍在忙著收拾"文革"殘局的中國,大概一時半會也生產(chǎn)不出來。此時與北京做生意,正是奇貨可居,可以賺上一大筆。華盛頓的決策者還抱有一個目的,期望中國的石油能盡快流入美國,以增強他們能源安全的砝碼,因此賣石油設備給中國也表現(xiàn)得頗為"慷慨大方",包括了重型鉆機、鉆頭、油管和中國當時無法制造的高級合金鋼的防噴器等。

然而,僅靠買進歐美國家的先進裝備,并沒有給中國海洋石油的發(fā)展帶來明顯的進步,一個較長時期都在年產(chǎn)9萬噸左右徘徊。華盛頓等了很久不見中國石油流進美國,還一度出現(xiàn)焦慮不安的情緒,有人提出中國堅持"自力更生"使得它很少甚至根本沒有任何富余的石油,這樣下去會符合美國的利益嗎?或者中國的石油流入別的國家,會不會損害美國的利益?哈里森據(jù)此在書中探討,中國發(fā)展海洋石油的速度與加大自力更生靈活性的關系。他說,盡管中國當時可以出于政治上和戰(zhàn)略上的考慮,隨心所欲地使石油工業(yè)得到的撥款高于其他部門,而不顧石油勘探存在"碰運氣"的因素,"但是,任何社會能做的事情,都有一定的限度。"哈里森了解到當時中國自力更生制造的石油機械,盡管按照西方標準比較粗糙,將就著也能用,中國流行的說法是"低標準,瓜菜代"。他在書中預言:"在堅持自力更生時的靈活性如何,將決定中國石油產(chǎn)量增長的速度。"

有這樣一件事,反映了那時中國海洋石油的原生態(tài)。1977年冬天的一個夜晚,4號采油平臺發(fā)電機出了故障,海上漆黑一片。女子采油隊的年輕姑娘錢春英半夜12點接班,因平臺簡陋,安全防范措施很原始,一不小心從維修時打開的欄桿內(nèi)翻了出去,咕咚一聲掉進冷冰冰的大海里。在平臺上的兄弟姐妹呼喊著涌向甲板,剛交班睡下的采油班長張志誠躍身起來,邊跑邊脫衣服,從二層平臺縱身扎進海里救人......

很顯然,我們依靠自力更生發(fā)展的海洋石油,與國際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高度科學化和自動化相比,有一段很遙遠的距離。

渤海2號:以悲劇的形式結(jié)束了一個悲壯的時代

我們古人造"海"字,從"水"從"晦",突顯海洋是個神秘莫測的晦暗深淵。正如雨果所言:"海洋總是把它的罪惡掩藏起來,它喜歡保持曖昧的狀態(tài)。"可以說,人在大海面前至今還是弱者,古往今來大海掩埋了多少沉船,也就上演了多少幕人被大海打敗的悲劇。但人還是在大海中前進,也還在不斷重復上演這樣的悲劇。在關門摸索的艱苦歲月里,中國的海洋石油隊伍也背負了這樣的沉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