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沒有辜負他的一番苦心,袒露著胸膛讓這位遠道而來的知音閱覽??脊沤淌谠谶@里首次發(fā)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及秦漢時代的文物,弄清了西沙海域文物分布的規(guī)律,那其實也就是中華民族先民在這里的活動規(guī)律。他內心驚喜道:"這樣一來,西沙與中國大陸的聯(lián)系至少可以提早1000多年,歷史性占有不是國際法的一條重要原則嗎,老夫倒要看看那些覬覦我國'金項鏈'的國家還有何話說......"
王恒杰意識到了此行的價值,也認識到了西沙還是一塊尚未進入中國考古界視野的風水寶地,這個群島自古屬于中國的許多有說服力的實物證據(jù)就擺在眼前,等待著考古學家來拾取。他臨別依依,揮著僅有的一只手,在心里說:"西沙,我還會來考察研究你。"
太平島,我來了
王恒杰是個有心人。他決定將考古重點轉移到南海以后,就在心里掂量過,南海300余萬平方公里海域,有82萬平方公里屬南沙,南海考古無疑要以南沙為重點。而南沙群島最大的島嶼、留下人類足跡最多、最值得進行考古研究的,莫過于眼下由海峽對岸控制的太平島。在目前兩岸積怨未消,并且還處于對峙的狀態(tài)下,作為一個大陸學者有可能去太平島考古嗎?他在海口參加學術研討會的時候,向一位來自臺灣的學者,不揣冒昧提出過這個問題。那位臺灣學者被他一腔愛國之情所感動,端詳著他瘦弱的身軀和空著的一只袖筒,還有眼睛里流露出來的略帶幾分天真的熱切企盼。認真想了想,給了幾條后來被事實證明相當切實可用的指點。一個是到了太平島,要去闖雷區(qū),千萬別去闖航道,萬一引起誤會開槍、開炮后果不堪設想;另一個以求醫(yī)的名義,登島幾率可能比較高,在雙方還存在許多疑忌的情況下,別的理由恐怕都不足以取信;還有一個是帶上幾本港澳雜志或報紙,可以減少幾分島上官兵的戒心,也就減少了幾分登島的阻力。這位熱心的臺灣學者說罷,還遞上自己的一張名片,囑他到時候亮出來,也許可以幫上一點小忙。這位臺灣學者在臺灣海軍官兵中頗有名氣,他的名片也就相當于一張通行證。
1992年,趕上中央電視臺拍一個海南的專題片,邀請王恒杰當顧問,給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王恒杰在海南忙完攝制組的事,立刻與有關政府部門取得聯(lián)系,請求搭船去南沙考古。他提筆寫了幾封信,一封給妻子,一封給中央民族大學,一封給中共海南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 因為他不是共產黨員,只能算民主人士 )。他在信里說明了此行的目的,也表明茫茫南海吉兇難料,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一切后果自負,頗有幾分"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慷慨。海南省有關部門派員將王恒杰送至瓊海的譚門港,托付給馬上要動身去南沙捕魚的陳在清老船長,鄭重拜托:"老教授一路的飲食起居和安全都交給你們了。"老船長陳在清心里清楚,省里領導交給他照顧的是一位殘疾老人,麻煩事肯定少不了。他的機動漁船不大,多一個搭幫的人,海路漫漫多了淡水、食物的消費不說,還多了一份擔待。但他知道這位來自北京的獨臂教授去南沙,為的是國家的主權,并且與海南漁民能否世世代代在南沙安穩(wěn)捕魚有直接的關系。他是船長,也是所有年輕船員的父輩,一聲令下:"一路照顧好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