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國最早敲開中國封閉之門的,是叼在嘴角的煙(2)

激蕩中國海:最后的海洋與遲到的覺醒 作者:王佩云


筆者查了查,道光皇帝執(zhí)政20多年,由其批閱處理鴉片問題的奏折達80余件,可以說能用的招數(shù)都用上了,很難責其禁止不力。而鴉片狂潮卻似潰堤的洪水,沖擊全國河山每個可以沖擊到的角落,英國在中國的鴉片年銷售量很快由2萬箱猛增至8萬箱。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835年國內吸食鴉片者已達200多萬人口。那時的街頭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幅漫畫:一位老婦人將吸食鴉片的兒子摁在地上用笤帚抽打,逼其戒掉抽鴉片的惡習;其兒媳卻在一旁忙著調制煙膏,給老婦人犯了煙癮哭著鬧著的寶貝孫子"解饞"。太常寺卿許乃濟干脆提出,與其越禁越厲害,不如放開鴉片經(jīng)營,朝廷還可以收取一筆稅銀,并防止各級官吏在禁煙中收受賄賂......

英國鴉片商最初賣鴉片是一手交貨一手收銀子,隨后拿銀子從中國商販手中收購茶葉、大黃、絲綢等歐洲市場奇貨可居的物資,從一賣一買中收獲利益。很快,他們看準了中國人的鴉片饑渴癥,便將白銀緊緊捏在自己手中,直接拿鴉片當"貨幣"換取茶葉、大黃、絲綢,使中國的白銀從此有出無進。一些跨海而來的英國傳教士,原本鄙夷本國鴉片商的罪惡行徑,深感有損上帝的尊嚴和面子,不時皺著眉頭在胸前畫十字。隨即看到鴉片生意日進斗金,一夜之間能使人暴富,他們也置上帝的尊嚴和面子于不顧了,紛紛成了兼職的販毒者。他們深入偏遠山區(qū)布道,也深入邊遠山區(qū)銷售鴉片,一舉兩得。據(jù)史料記載,西北、西南一些邊遠府縣銷售鴉片,大縣日計銷銀五六百兩、小縣日計銷銀三四百兩,史官無奈發(fā)出"紋銀出洋消耗彌甚"的感嘆。

道光十八年( 1838年 ),皇帝已經(jīng)明顯感覺到鴉片對國家財政造成的嚴重危害,再也不能放任下去。他曉諭群臣:"自鴉片流毒中國,紋銀出洋之數(shù),逐年增加......若不及早防維,力圖籌復,將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隨即委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急赴廣東禁煙,并賦予行政處置和指揮調動兵力的大權。

林則徐風塵仆仆到了廣東,目睹載運鴉片的英國商船源源進港,白銀滾滾外流,驚呼如此下去,幾十年之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交餉之銀"。他以欽差大臣的名義,與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聯(lián)合給英國女王寫信交涉,大清皇上慈悲為懷,向英吉利輸出茶葉、大黃、絲綢等有用物資,貴國卻向大清國輸入你們顯然了解有嚴重危害而在本國嚴厲禁止的鴉片,"以人之死換取自己之生,這種行為為天道情理所不容"。他接著警告:如果英人一意孤行,往后發(fā)現(xiàn)爾國商船夾帶鴉片,將連同其他貨物一并燒毀,讓爾國奸商得不償失,血本無歸。

這封信據(jù)說在英國議會有過一些反響,有議員曾站出來指責鴉片貿易不道德,有損大英帝國形象,主張配合大清國采取措施加以禁止。但英國在其發(fā)跡的過程中,不道德和有損國家形象的事情多了去了,不會在意多添這么一件兩件。何況鴉片對他們來說就是白花花的銀子,什么道德、良心,在銀子面前都是隨時可以扔棄的破抹布。有鴉片販子公開質詢英國政府:"我們不知道在鴉片貿易與海盜行為之間有何選擇!"英國商會原本答應勸說載有鴉片的船只迅速起航返回各自生產(chǎn)地,走一走過場,適當照顧一下林則徐的面子。英國主持鴉片生意的頭子義律連這也否了,采取無比傲慢的態(tài)度,根本不搭清國官員的茬兒。有些國家的鴉片販子懾于大清欽差之威,本來有心繳出煙泥"消災免禍",義律還出面阻攔,拍著胸脯說:"大英帝國可以充當你們的保護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