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避暑山莊一場“聾子的對話”(1)

激蕩中國海:最后的海洋與遲到的覺醒 作者:王佩云


1792年,英國朝野兩黨共同推舉瑪嘎爾尼勛爵為赴中國的特使。此人一向精于算計對手,還當過駐印度的總督,積累了降服亞洲人的豐富經驗。他的助手斯當東也是個厲害角色,頭腦相當敏銳,鬼點子不少。他們要讓中國認識大英帝國世界老大的顯赫地位,心悅誠服充當"日不落"帝國的茶園,特地組織了一個豪華使團,有頭有臉的隨行者100多人,加上操船水手達700余人,有擁有64門火炮的戰(zhàn)艦"獅子號",快捷靈巧的護衛(wèi)艦"豺狼號",以及富麗堂皇的"印度斯坦"號?,敻聽柲岜救说男l(wèi)隊,全是從步兵和炮兵中精選的尖子,所攜帶的輕便武器代表了歐洲當時的技術進步。他們還攜帶了天文儀器、車船模型、紡織用品、鐘表玻璃、機器玩具和圖畫等600箱禮品,讓我們乾隆爺長長見識。

乾隆名弘歷,出生于1771年,活了89歲,在位60余年,有"古稀天子"之稱。他曾推行"寬嚴相濟"的政策,務實足國,穩(wěn)定邊疆,扶植農桑,故有"康乾盛世"之譽。但乾隆與其祖父康熙一樣,在陸上算是一條龍,在海上還是一條蟲,仍然頑固堅持禁海。筆者查閱乾隆批過的一些與海事有關的折子,總共38件。一類是不分青紅皂白,繼續(xù)嚴禁百姓出海經商和捕魚者。乾隆十一年( 1746年 ),福建巡撫周學健奏閩安海口商漁船只出入絡繹,"不但透露米糧,且非慎重海防之道",要求船戶、牙行連環(huán)取保,本地文武官員一體堵截。乾隆在這個折子上批示:"有治人,無治法,尚在實力行之。"一類是鑒于外國商船來者接踵,眼看堵不勝堵,仍吩咐將外國商船控制在廣州灣,嚴禁進入別的海域。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 ),有"紅毛英吉利"商船欲往寧波,特地發(fā)了一道圣旨,嚴諭該船仍回廣州灣,不得在浙地逗留,并飭令府縣官員"傳集夷商,申明示禁"。一類是原本允許進行朝貢貿易的"番邦",也要杜絕"番商"與民間商鋪進行交易。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 ),查出安南貢使入貢,多次自帶私下設計的花樣,在江寧商鋪定織綢緞,被嚴令禁止。還責令地方官員悉心監(jiān)視,不能睜只眼閉只眼,"如違參究"。一類是古已有之的絲綢出口,也出臺種種限制措施。如發(fā)現(xiàn)浙江一些地方出口農家生產的土絲,認為不合傳統(tǒng)規(guī)制,特意行文阻止。御史李兆鵬實在看不過去,在折子中慷慨激昂道:"徒立出洋之禁,則江浙所產粗絲,轉不得利,是無益于外洋,更有損于民計。何如照舊弛禁,以天下之物,供天下之用,尤為通商便民戶?"

乾隆禁這禁那,到頭來把自己的頭腦完全禁錮住了。他成了桃源中人,"不知有漢,何論魏晉",壓根兒感覺不到世界正在發(fā)生的驚天之變。1793年金秋,英國的龐大使團已經來到他修身養(yǎng)性的承德避暑山莊,急不可耐要把中國變成茶園,納入"日不落"帝國的版圖。我們乾隆爺還以為這個遙遠的"番邦"只不過是前來進貢,所要表達的是對"中華上邦"的歸順之意。東西方兩大帝國南其轅而北其轍,連商量見面的禮節(jié)也發(fā)生了激烈碰撞。

中國是"禮儀之邦",等級也最為森嚴,乾隆可以不計較見面禮物的多寡,卻十分講究見面禮節(jié)是否中規(guī)中矩,強調瑪嘎爾尼必須按番邦使者前來覲見的規(guī)矩,行"三跪九叩"大禮。所謂"三跪九叩",雙膝跪地,上身趴下,將額頭碰地三次,然后站起來,再跪下去,再上身趴下,以頭碰地。如此重復三遍,方能允許"平身",站直身子。這對腿長、腰桿比較僵硬的歐洲人來說,有些勉為其難。趕上英國也是一個喜歡在禮儀上斤斤計較的國家,其倨傲程度絕對不在中國皇帝之下。據(jù)說克倫威爾時期,有艘法國軍艦駛過英吉利海峽,一艘英國傳遞公文的小船很快追上來,要求法國軍艦降下國旗,向英國表示致敬。法國人略一遲疑,立刻飛來三發(fā)炮彈,嚇得法國人趕緊降旗。英國打敗荷蘭,"向英國旗幟致敬",也被列為議和的一個重要條件。他們此次是來自家未來的"茶園",面見未來的"采茶工",豈肯如此低聲下氣。但乾隆爺絲毫不肯通融,寧可不見,也不許失禮。還是精明過人的瑪嘎爾尼想起此行肩負的使命,"小不忍則亂大謀",使出手段拉攏和?,通過反復溝通協(xié)商,有了一個折中辦法,英使見乾隆行免冠、屈單膝、深鞠躬之禮,類似英國紳士向名媛貴婦求愛的禮節(jié)。據(jù)說,拿破侖曾評論這次禮儀之爭,嘲笑瑪嘎爾尼"不能入鄉(xiāng)隨俗",給中國皇帝行禮有些不倫不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