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納粹國家中的電影文化及其流行狀況(1)

希特勒的女明星:納粹電影中的明星身份和女性特質 作者:(美)安特耶·阿舍得


我們需要小型娛樂方式,每天用一點點娛樂來對抗生活的枯燥和憂郁。我們不希望去壓制自己。一個人決不能從早到晚都與意識形態(tài)打交道。

--戈培爾,1933年3月28日,“從皇宮到總理辦公廳”

(“Kaiserhof”)中對電影工業(yè)作的評論演講

布萊希特將法西斯的場面描述成一個戲劇性的話語,一個從來也不會結束的焰火場面,它的目的是為了在強烈的娛樂環(huán)境中,用激烈的情感去消解或改變大眾對政治的不滿情緒。 “讓藝術實現(xiàn),即使世界得滅亡”(Fiat ars-pereat mundus),瓦爾特·本雅明提出這個口號說明了法西斯美化政治生活的動機--它取代了被極權壓迫的社會現(xiàn)實,對藝術表達的軍事手段的侵略。這句話經常被引用來說明納粹國家的自我模仿心態(tài)。當我們今天想到納粹電影文化時,萊尼·里芬斯塔爾拍攝的關于希特勒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1935)就會出現(xiàn)在頭腦里。(圖1.1)同樣,納粹的娛樂方式超越了政治集會和宣傳性的新聞片,比如,烏發(fā)電影公司的電影就被經常看做是“面包與馬戲”的美學作品,它們通過大眾媒體來安慰廣大人民,而不僅僅是依靠國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本身。

納粹快速地控制了所有的公共文化機構并實現(xiàn)了國家的“一體化”(Gleichschaltung),同時,通過壓迫性的威脅和激烈的迫害取締了他們政治的對立面,這些都被完整地記錄成文獻進行保存。1933年1月,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NSDAP,National Socil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出現(xiàn)后不久就取得了勝利,國家社會主義文化機構開始了實質性的運作階段。1933年3月13日,在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控制下成立了德國國民教育與宣傳部。兩星期之后,戈培爾向電影團體作了演講,慷慨地宣稱“藝術是自由的,藝術必須要保持自由”,一個不足以令人相信的宣傳已經被他早先對藝術的定義所否定:“只有在國家社會主義的土壤里,藝術才是可能的……我們無意容忍那些即使是最輕微的,在德國要被連根拔除的想法,無論以何種形式,或隱蔽或公開地被重現(xiàn)在電影中”。

由此可見,戈培爾并沒有除去那些與政治無關的娛樂活動,但他堅信最好的娛樂活動應該是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起作用,“看不見的起作用,但卻達到了目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