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利勿茍得
如果貪財,可以想一想《大學(xué)》上的教導(dǎo),會對我們非常有啟發(fā):"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思是說,財貨是以不好的方式得到的,它也必將以不好的方式耗散掉。所以,在古人看來,錢并不是你賺到手里就是你的了,它實為五家所共有。
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說錢是通過貪污腐敗受賄來的,事情總會敗露,你的所有財產(chǎn)都會被充公。然后還有水、火、盜賊和不肖子孫。水災(zāi)會把不義之財漂走;火災(zāi)會把你的財產(chǎn)給燒掉;古代有許多盜賊都是很有俠義之心的人,專門偷那些為富不仁的人;最后是不肖的子孫,雖然父輩貪污受賄了很多錢,但是因為孩子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又耳聞目睹父輩這樣不良的行為,他就會變成紈绔子弟,把這些錢財給消耗掉。
道家的勸善書《太上感應(yīng)篇》中形象地說:"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意思是說,取不義之財?shù)娜?,就像吃有毒的肉來止饑、喝有毒的酒來止渴一樣,不僅不能止息自己的饑渴,反而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大學(xué)》上說:"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有智慧的仁者在賺取財富之后,不吝于用這些錢財救濟貧苦,捐助教育,支持慈善,結(jié)果用財富為自己獲得了好的名聲,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甚至還能垂范后世,名留青史。而利令智昏的不仁者卻不惜以自己良好的身份、社會地位、名聲為代價,去追求財富的增長,以致貪污受賄、違法亂紀(jì),甚至坑蒙拐?、打砸搶燒,無所不為,結(jié)果落得了人財兩空、家人蒙羞,甚至鋃鐺入獄、遺臭萬年的結(jié)果。
這句話實際上給了我們很大的提醒。中國古代的很多讀書人,因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們絕對不會去取不義之財,做到了孔子所說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富貴是每一個人都想得到的,但是以不道義的、不正當(dāng)?shù)姆绞絹慝@取它,我也不愿處于富貴的地位??鬃舆€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如果是通過不道義的方式獲得富貴的地位,這對我來說就像天邊的浮云一樣,和我毫不相關(guān),我是絕對不會這樣去做的。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們不僅一心苦讀圣賢書,把這些圣賢的教誨落實在自己的生活當(dāng)中。
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宋國有一個司城,名字叫子罕,負(fù)責(zé)國家的建筑和工程,自然就會有很多人向他行賄?!蹲髠鳌分杏涊d了子罕不受玉的故事:
宋人或得玉,獻(xiàn)諸子罕,子罕弗受。獻(xiàn)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xiàn)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xiāng),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fù)其所。
有一次宋國一個人拿著一塊美玉來呈獻(xiàn)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送玉的人以為子罕是怕這個寶玉是假的才不愿意接受,于是他就說:這塊寶玉是我在田地里耕田的時候發(fā)現(xiàn)的,確實是一塊美玉,所以我才敢呈獻(xiàn)給您。子罕聽了之后笑了笑說:"你以美玉為寶,我以廉潔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寶物,那我們不都各失其寶了嗎?所以還不如我們各守其寶的好。你守著你的美玉,我守住我的廉潔。"
獻(xiàn)玉的人叩頭,然后對子罕說:"我這樣一個人,懷里揣著這樣的寶物,肯定會招來禍?zhǔn)?,到哪兒都不安全。我還是把寶物放在您的府上,這樣也可以不遭壞人的暗算,免于禍?zhǔn)隆?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家中,還找來工匠把美玉重新雕琢了一下,然后把玉賣給了別人,又把賣玉得來的錢,給了送他玉的人。送玉人一下子成了有錢人,對子罕千恩萬謝,佩服得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