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俸祿養(yǎng)活300多家的人口,可想而知,他自己和家人過著怎樣清寒的生活。如果他自己過得很富裕、很奢華,就不可能拿出這么多的錢來供養(yǎng)300多家貧寒的人口了。在他晚年的時候,他的兒子們勸他說,你現(xiàn)在年紀大了,不如在京城里選一個好的地方,建造一所花園宅地,這樣年老時也可以在那里享用啊。但是范仲淹卻說,京中各大官家的園林已?很多了,而園主人又不能自己?常去游園,那么?還會不準我去游呢?為什么非得有自己的花園才能享樂呢?
所以,范仲淹一生出將入相幾十年,生活都非常節(jié)儉。很多人就覺得他這樣做不是太傻了嗎?太不替子孫后代著想了!其實這才是替子孫后代著想的最好辦法。他的四個兒子都做了宰相、公卿或侍郎,而且個個道德崇高,并且能夠守住父親的遺志,舍財救濟眾人。所以我們看到范家的曾孫輩也都非常發(fā)達,到清朝的時候這個家族出了70多位部長以上的官員。
900多年來,范仲淹的后代子孫,衍傳已?成千上萬,分布在世界各國,可是,無論何時何地,他們對于那位杰出祖先的教訓,都是謹記恪守,不敢稍有逾越。像1970年出版的臺灣范氏大族譜,開宗明義第一頁便刊載著由范朝燈先生以正楷恭書的《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勤讀圣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敬長與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谷恩。做事?天理,博愛惜生靈。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由此可見,范家能傳承家業(yè)近千年,并非偶然。
二、成由勤儉敗由奢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詩人李商隱,在他的一篇《詠史》詩中寫到,"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他通過學習歷史,得出了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就是一個國家、一個家族,成功在于勤儉,而導致破敗的?因,多是由于奢侈。
在清朝的時候,也有一個類似的例子,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曾國藩曾文正公。我們?nèi)プx曾國藩的家書,就看到他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兒女的教育非常的嚴格。曾國藩在清朝政府中是地位最高、權位最重的一個漢人,但是他在位20多年,除了自己家鄉(xiāng)的老屋以外,從來沒有在省里建造過一所房屋,也沒有買過一畝田地。
他曾?親手創(chuàng)立了兩淮鹽票,這種鹽票的面值很便宜,只有兩百兩銀子,但是利息卻非常高,每一年的利息就是三四千兩銀子。后來這個鹽票從兩百兩漲到了兩萬兩。所以當時?家里只要有一兩張這樣的鹽票,就可以被稱為是富裕的家庭了。然而正因為如此,曾國藩才特別交代家人,不準承領。他去世多年以后,他們家也沒有一張這樣的鹽票。而憑著他當時的權勢和地位,要取巧營私,領上一兩百張這樣的鹽票,是極其容易的事,而且從表面上看也并不違法,是照章領票。然而憑借著自己的權勢和地位來取巧營私,卻是曾文正公所不愿為的。他曾?對自己的僚屬宣誓: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就是軍費的一文錢他都不會挪為私用。而且他說到做到,數(shù)十年如一日。
由于他的清廉,當時他手下的將領和僚屬大部分也都很清廉。躬行廉潔就是暗中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錢,自己手下的將領僚屬人人都想發(fā)財,那么人民就在無形中受害了。
讀過曾國藩家書的人都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他對中國傳統(tǒng)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體會得非常深刻。比如他說看一家子弟以后能不能發(fā)展,有沒有前途, 看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