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臟養(yǎng)生完全圖解 作者:高玉琪


脾臟是人體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上,膈膜下,在胃的背側(cè),呈現(xiàn)紫紅色;形如刀鐮,扁似馬蹄。脾五行屬土,土能產(chǎn)生甘味,甘味可以滋養(yǎng)脾氣,所以脾與濕、甜味、黃色有著內(nèi)在的必然聯(lián)系。脾胃是人體的后天之本,與胃、口、唇、肌肉等構(gòu)成整個“脾系統(tǒng)”。脾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脾主運化】

運,即運輸,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的運化功能不僅涉及水谷,而且涉及水液。因此,脾的運化,是指脾將食物(即水谷),消化為臟器可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zhì)(精微),然后將營養(yǎng)物質(zhì)輸送至全身各組織臟器中。由此來看,如果“脾氣健運”,人體的消化功能就強;而如果“脾失健運”,人體便容易出現(xiàn)腹脹便溏、食

欲不振、精神萎靡、氣血不足的情況。

【脾主生血統(tǒng)血】

張景岳說過:“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來,而實生化于脾?!币簿褪钦f,脾是人體后天之本,所以是氣血的生化之源,是將水谷精微生化為血液的物質(zhì)基礎(chǔ),具有生血的功能,并統(tǒng)設(shè)、控制血液在血管內(nèi)運行。正因為如此,脾氣健運,血液充足;脾失健運,則指甲、舌、唇、面淡白,血虛,頭暈眼花。

【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肌肉、脂肪與皮下組織是由水谷精微來補充營養(yǎng)的,而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脾氣足,心肌結(jié)實;脾氣弱,心肌乏力,泵血不足,長此下去,患心臟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開竅于口】

整個口腔(唇、舌、腭等)為脾之竅,因此,人的食欲、口味與脾息息相關(guān)。再比如說腎主骨,發(fā)為血之余,齒為骨之余;脾主肌舌肉,牙齦肌肉包裹著牙齒。水來土屯,脾土克腎水,牙齦肌肉緊致,腭牙齒就不會松動;相反,脾土克不住腎水,牙齦肌肉松弛,你的牙齒就會七倒八歪。

就養(yǎng)生而言,脾胃是后天之

本,四季均要重視脾臟養(yǎng)生。中醫(yī)認(rèn)為,脾主運行,脾臟出現(xiàn)問題,具體表現(xiàn)有:

自我檢測法

雙肩同時感覺不舒服,脖子僵硬。便秘,排便困難;或者腹瀉,胃腸脹氣。食欲減退,胸部有壓迫感,體力逐漸減弱,肌肉消瘦。咽部不舒服,脖子兩側(cè)脹痛,有時這種感覺會蔓延到肩膀和手臂外側(cè)。經(jīng)常感覺口干、口苦。容易鼻塞、流鼻涕。感覺身體不舒服,無法提重的東西。面部長色斑。

【飯后百步走】

諺語所說的“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有一定道理的。脾臟的最佳排毒時間在飯后,飯后出外走一走,有助于脾臟毒素的排除。

【多吃甜味、黃色食物】

中醫(yī)認(rèn)為,甜味入脾經(jīng),黃色入脾經(jīng)。因此,多進食黃色食物,如玉米、小麥、蕎麥、蓮子等,在飯后1小時左右吃一點水果,有助于健脾、排毒。

中醫(yī)認(rèn)為,甜味和黃色食物屬土入脾經(jīng),補脾宜食味甘和黃色的食物,有助于健脾健胃,促進消化。健脾食補的最好載體是粥和湯水,宜用燉和蒸的方法進行烹制。另外,要注意少吃鹽,少吃酸性食物,因為鹽和酸性食物會助濕生濕,不利于脾胃運行。

【地三鮮】

原料

土豆、五彩椒、茄子、淀粉、蔥、姜、蒜、醬油、鹽。

做法

把土豆、五彩椒、茄子分別切成塊或者片,茄子要拍一層干淀粉,然后將原料分別入油鍋炸一下,這叫拉油。重新起油鍋,爆香蔥、姜、蒜,把土豆、五彩椒、茄子回鍋熘一下,加醬油和鹽調(diào)味,最后勾芡即可。

功用

可以滋補脾臟,具有健脾的功效。

【炒薯(芋)泥】

原料

紅薯(或芋頭)、豬油、冰糖、芝麻、葡萄干、松子仁。

做法

把紅薯或芋頭蒸熟,剝皮后壓成泥,鐵鍋里倒入豬油,油溫不用高,倒入薯泥或者芋泥一起翻炒,加冰糖水反復(fù)炒到顆粒均勻、薯泥或芋泥起膠時盛入碗中,用不銹鋼勺壓緊抹平,再點綴一些芝麻、葡萄干、松子仁更佳。

功用

紅薯和芋頭都能健脾,而且能加強皮膚彈性,預(yù)防濕疹。

【山藥燉豬肚】

原料

豬肝、鹽、醋、山藥、豬肚、生姜、大蔥、陳皮、鹽。

做法

豬肝用鹽和醋反復(fù)擦洗干凈,去除異味,然后在滾水中焯一下,切成大塊。山藥刮皮清洗后切成大塊,與豬肚一起放進砂鍋里,加滿清水燒開,撇去浮沫,加一塊生姜、一段大蔥、一片陳皮,改小火慢煨一小時,加鹽調(diào)味即可。

功用

山藥、豬肚和陳皮都是健脾的食材,山藥不但健脾,還能補腎。

【板栗燒牛肉】

原料

板栗、牛肉、醬油、鹽、料酒。

做法

牛肉最好是用牛腩,切成大塊,生板栗在滾水中焯一下就很容易剝殼了,起油鍋煸炒牛肉,加醬油、鹽、料酒調(diào)味,加滿清水燒開后倒入板栗,也可適當(dāng)加一片陳皮,用小火慢煨一個半小時,加鹽調(diào)味,最后要大火收汁。

功用

牛肉和板栗都是健脾的食物。

【赤小豆煲鯉魚湯】

原料

赤小豆、鯉魚、油、姜、鹽。

做法

鯉魚要去鱗,鐵鍋里先倒入少許油,下姜絲炒香,再下鯉魚兩面煎得微黃,然后加清水燒開,加一把赤小豆(與紅豆不同,赤小豆細(xì)而尖,深紅色),用小火慢煨1小時,加鹽調(diào)味,只喝湯即可。

功用

赤小豆與鯉魚都是祛濕力很強的食材,可以有效地健脾祛濕。

【蟲草燉鴨】

原料

鴨肉150克,冬蟲夏草10克,紅棗5枚,生姜15克。

做法

洗凈冬蟲夏草、生姜、紅棗、鴨肉,一同放入燉盅,文火燉2小時即可。

功用

食肉飲湯,可補腎填精,健脾養(yǎng)胃。

【黃精燉豬肉】

原料

黃精50克,瘦豬肉200克,蔥、姜、料酒、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

將黃精、瘦豬肉洗凈,分別切成長3.3厘米、寬1.6厘米的小塊;放入砂鍋內(nèi),加水適量,再放入蔥、姜、食鹽、料酒;隔水燉熟,最后放入少許味精即可。

功用

早晚各食1次,可養(yǎng)脾陰,益心肺。對心脾陰血不足所致的食欲不振、失眠等癥有明顯效果,亦可用于陰虛體質(zhì)者的平時調(diào)養(yǎng)。

【飲食】

三餐要有一定的規(guī)律,做到定時定量。早餐一定要吃,即使是過了早餐時間;對于脾弱的人,午餐可以提前到11點進行;晚餐要少吃,吃半飽即可,且不要拖到晚上8點以后。

多吃黃色和甜味食品,但甜味食物的攝入量要適度,如果過度攝入甜味食物,也會損及脾臟,傷及肌肉。不可吃冷米飯,因為米飯性偏寒,若涼著吃,會使寒氣凝聚脾胃,影響消化。

【起居】

注意腹部保暖,起到脾胃避寒的作用,有利于養(yǎng)脾。要“夜臥早起”,否則,將損傷消化系統(tǒng),導(dǎo)致胃酸胃脹。

【運動】

脾主肌肉,鍛煉也應(yīng)將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結(jié)合起來,并適當(dāng)輔以器械訓(xùn)練,以強壯四肢肌肉,增強體內(nèi)能量代謝,最終將富余能量消耗干凈。人們進行鍛煉時,要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原則,多拉伸肢體,多活動腳趾,保持體內(nèi)氣血通暢,陰陽平衡。

【心態(tài)】

思傷脾,過度的思慮會對脾臟造成傷害。為了避免思慮過度,我們應(yīng)適當(dāng)控制這種情緒,或通過進行戶外活動等形式,轉(zhuǎn)移這種情緒。

一提到養(yǎng)脾,很多人就認(rèn)為要花錢買補品,實際上,輕揉相應(yīng)穴位,就能為脾臟減負(fù)。這些穴位都是養(yǎng)脾的良藥,有了它們,我們就可以輕松自如地進行脾臟養(yǎng)生。

【勞宮穴】

位置:在手掌正中的凹陷處,約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

勞宮穴功        用勞宮也就是心臟休息的宮殿,揉揉手心就相當(dāng)于讓心臟回宮殿休息,可以放松神經(jīng)。堅持一段時間,相信你的脾胃功能就能夠得到改善。

雙手都要按摩,各按摩3分鐘左右,一天約3次即可。

【神闕穴】

位置:位于與命門穴(在第2腰椎與第3腰椎棘突之間的督脈上)平行對應(yīng)的肚臍中。

神闕穴

功   用按摩肚臍有利于人體保持精神愉悅。睡覺前按摩肚臍,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對于患有動脈硬化、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摩肚臍能平息肝火,心平氣和,血脈流通,可起到輔助治療的良好作用。

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女子相反)疊放于肚臍,先順時針后逆時針揉轉(zhuǎn),取男八女七,即男人每次按揉八八六十四次,而女性則按揉七七四十九次。按揉時,用力要適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按摩到腹部發(fā)熱,效果則更加明顯。

【太白穴】

位置:在足內(nèi)側(cè)緣,當(dāng)足大趾本節(jié)(第一跖趾關(guān)節(jié))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太白穴

功   用太白穴是健脾的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病后脾虛等??芍髦挝竿础⒏姑?、嘔吐、呃逆、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腳氣、痔漏等。

取定穴位時,可采用仰臥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脾俞穴】

位置:位于人體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長有肋骨的脊椎)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

脾俞穴

功   用健脾益氣、安神定志、通經(jīng)活絡(luò),緩解倦怠感、食欲不振等,主治腹脹、腹瀉、嘔吐、背痛等癥。

取穴時,采用俯臥的姿勢,用自己雙手手背的食指根部隆起的關(guān)節(jié),壓在脾俞穴上,緩緩旋轉(zhuǎn)按揉。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一次1~3分鐘為宜。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置: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當(dāng)脛骨前肌上。

功   用調(diào)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jīng)活絡(luò)、扶正祛邪。配中脘、內(nèi)關(guān),可和胃降逆、寬中利氣,對胃脘痛療效顯著;配曲池、豐隆、三陰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可治頭暈?zāi)垦!?/p>

取穴時,采取正身端坐,上身與大腿成直角,大腿與小腿成直角。按摩時,微前伸一側(cè)小腿,另一側(cè)的手張開,將大拇指置于足三里上,手掌握住小腿內(nèi)側(cè),拇指用力按揉擠壓,也可彈撥。以局部有酸脹、發(fā)熱等感覺為宜,時間大約為3~5分鐘;然后換另一側(cè),手法同上。

【氣海穴】

位置: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氣海穴

功   用對臟氣衰憊、虛脫、乏力等有明顯作用;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樞穴、上巨虛穴,可治療胃腹脹痛、呃逆、大便不通、泄痢不止等癥。

取穴時,采取仰臥的姿勢,先以右掌心緊貼于氣海穴位置,依次分小圈、中圈、大圈按順時針方向按揉,一共按揉100~200次;再換左掌心,用同樣方法,按逆時針方向按揉100~200次。一般以按摩至有熱感為宜。

胃上連食道,下通小腸,生性喜歡溫潤,厭惡燥熱,是通過食物直接接觸外界的器官,特別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從而患上各種胃病。因此,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

【慢性胃病】

        

 

胃病,是由風(fēng)中夾帶的寒氣、寒涼的食物、氣郁、食滯等,引起的胃氣受阻。換句話說,胃病就是胃部因氣堵而不再和睦。

          

正因為胃病是由于外邪擾亂胃部溫潤而引起的不適,我們主要通過食療的方法對其進行防治。

①吃飯之前適量喝湯,有助于胃部的溫潤。

②用一只老鴨,和丁香、黃酒、蔥、姜一起,放入瓦罐里煲十幾個小時,吃肉飲湯,可以補虛理氣、養(yǎng)胃散寒、行氣止嘔,是治療慢性胃病的上乘佳肴。

③將羊肉和大麥按3:1的比例一同放入鍋中熬湯,待肉爛后,再放入一點兒鹽。長期飲用此湯,健脾和胃,溫胃益脾,對老胃病的療效亦顯著。

【打嗝、反胃】    

打嗝,又叫呃逆,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節(jié),正氣虧虛,引起胃氣上逆等引起的。而反胃則是由于吃了冷飲等,使脾胃受涼,影響消化,導(dǎo)致腹痛等。

          

①要注意平時飲食,保護脾胃,不可只圖一時痛快而貪涼、暴飲暴食。

 

②對于打嗝,可用按摩攢竹穴和天突穴的方法解決,即用雙手中指按壓攢竹穴,均勻用力,并進行吞咽動作,持續(xù)約3分鐘,直到感覺穴位處有酸脹痛;也可將大拇指指尖頂著天突穴,向下逐漸用力,并做吞咽動作,同樣持續(xù)約3分鐘,直到感覺穴位處有酸脹痛為止。

 

③對于反胃,可按壓中脘穴,按揉時以單手握拳向里按,并緩緩?fù)職?,幾秒鐘后,將手挪開,如此重復(fù)多次,直

 

 

到胃部感覺舒適;也可雙手握拳,用適度的力氣敲擊天樞

穴,持續(xù)2分鐘左右;亦可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按壓足三里

穴,以感覺稍痛為宜。

【濕疹】

        

中醫(yī)認(rèn)為,脾臟喜燥惡濕,濕毒過盛容易導(dǎo)致氣血生化受阻,經(jīng)絡(luò)氣血長期不能達到體表,皮膚表面就會長濕疹。實際上,皮膚上出現(xiàn)濕疹,是在告訴我們脾臟內(nèi)的濕毒該清理了。    

          【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分為兩種,即單純性口腔潰瘍和復(fù)發(fā)性口腔潰瘍。前者主要是由心火、胃火旺盛引起的;而后者則是由虛癥引起的,脾胃氣血不足,導(dǎo)致虛火上炎,經(jīng)常是舊的潰瘍剛好,新的潰瘍又出現(xiàn)了。

          

對于簡單的單純性口腔潰瘍,只需要祛火就可以了,但對于復(fù)雜的復(fù)發(fā)性口腔潰瘍,則需要調(diào)補氣血。治療單純性口腔潰瘍的方法有:

①飲用濃茶或用濃茶漱口。每天3次,每次2分鐘。因為茶葉性寒,能降火,而且其中含有單寧,可以收斂潰瘍。

 

②常喝綠豆粥,也可用綠豆湯沖雞蛋花飲用。綠豆味甘微寒,清熱解毒;雞蛋甘而微寒,能滋陰潤燥。

 

③在潰瘍面上抹蜂蜜,含一會兒之后咽下。治療復(fù)發(fā)性口腔潰瘍的方法有:

 

①除了用上述祛火方法,注意用補益類藥食調(diào)補。

 

②飲食上,要多吃西瓜、香蕉等寒性水果,少吃楊梅、荔枝等熱性水果;多吃淡水魚,少吃牛羊肉;多吃清蒸食品,少吃油煎燒烤類食品。

 

③避免過度勞累或者思慮過度,保證氣血的充足。                                    

 

 

【痔瘡】

          

肛門是專門負(fù)責(zé)排泄的一扇門,也是痔瘡賴以依附的地方,因此,暴飲暴食、長期嗜食辛辣、酗酒、久忍大便、久坐久行等不良生活習(xí)慣和方式以及年老體衰、婦人妊娠等,都可能引起痔瘡發(fā)生。    

          

防治痔瘡,關(guān)鍵在于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xí)慣和生活方式,避免肛門受濕熱的侵?jǐn)_。

①經(jīng)?;顒由眢w,即使是在室內(nèi)隨便行走亦可,避免久坐不動。

 

②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xí)慣,節(jié)制飲食,吃辛辣食物適度。

 

③上午經(jīng)常吃葡萄干,補脾,益氣血,還可以改善腸道健康狀況。也可以將甜杏仁和桃仁放在蜂蜜里泡5天,直接食用,同樣對痔瘡有療效。

 

④將無花果葉放入水中煮20分鐘,煮好之后,趁熱熏洗患處。待水溫適度的時候,再用水洗滌患處。

 

 

【腹瀉】

        

腹瀉,又稱“泄瀉”,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疾病。它是由于風(fēng)、寒、濕、熱等外邪內(nèi)侵胃腸,飲食不節(jié),造成脾胃內(nèi)傷、腎陽衰微。通俗地說,腹瀉是我們吃壞了肚子,要把有毒的東西及時排出來,屬于腸胃功能正常的表現(xiàn)。

        

腹瀉雖說是腸胃功能正常的表現(xiàn),但也需要及時治療,

以免產(chǎn)生尷尬和體內(nèi)營養(yǎng)的缺失。治療腹瀉的主要方法是調(diào)

和腸胃。

①按摩合谷穴。合谷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jīng),大腸經(jīng)與胃經(jīng)相接。按揉合谷穴,對治療胃腸道疾病有一定作用,但只能一時止瀉,權(quán)作緩“病”之計。

 

②飲食止瀉。腹瀉分為寒濕和濕熱兩種類型,對于前者,可以將紅棗、粳米和干姜放在一起熬粥喝,起到溫中健脾、散熱止瀉的作用。對于后者,可以將茯苓、粳米和車前草放在一起熬粥喝,清熱利濕,同樣具有止瀉的效果。

 

③飲食調(diào)養(yǎng)。把茯苓、神曲和粳米按照1:1:3的比例,放在一起熬粥喝,每天1次,連續(xù)食用,不僅可以消食止瀉,還能補充因腹瀉而喪失的津液,有利于身體的恢復(f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