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油價攀升是好事(2)

自由經濟學 作者:(美)約翰·洛特


  

但那些召集油價聽證會的議員最關心的,似乎只是找到一個替罪羊,為大家提供一個肆意攻擊的出氣筒,而不是對決定價格的眾多復雜因素進行評估。事實上,議員拜倫·多根(Byron Dorgan) 在不經意間就承認了這一點,他指出:“盡管我們都不懂價格……但我們卻看到了消費者的痛苦和公司的贏利?!庇谑牵@些議員決定采取種種措施,不惜一切代價去終止這種“價格欺詐”的行為,即制止災害期間的價格上漲。但遺憾的是,實際上,這種暫時性的價格上漲恰恰有助于供給的恢復。

其中一項提案,就是曾在20 世紀70 年代讓美國人備受煎熬的措施——價格控制。政府控制價格的結果只會事與愿違。假如沒有對災害之后的高價格和高利潤預期,石油公司就不能大量儲存汽油。在這種情況下,當颶風真正到來時,必然會出現更加嚴重的供給短缺現象。最終的結果自然不難預測:只有那些愿意而且又有能力排一天隊的人,才能買到價格控制下的低價汽油。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與限價汽油為消費者省下的錢相比,等待的機會成本( 假如人們利用這段排隊的時間去工作而可能掙到的錢) 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支持“價格欺詐”和反對價格控制的觀點,同樣也適用于其他的商品和服務。例如,如果禁止酒店采取價格欺詐,自然會導致更多的人在颶風掃蕩之后無家可歸。盡管沒有人愿意住高價酒店,但我們更希望每個人都能在災難期間找到一個避風躲雨的棲身之地,此時,酒店也許就是不得已的最佳選擇。但是,隨著酒店逐步提高每個房間收取的價格,有些人就會不可避免地選擇與他人同住。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習慣于讓孩子和大人分住不同房間的家庭,很可能會選擇擠進一個酒店房間,而不會為了繼續(xù)原來的生活而花高價多占一個房間。當價格漲到一定程度時,甚至朋友或鄰居也會選擇入住同一所公寓。因此,選擇同住的人越多,就能省下越多的房間,留給其他有可能無處棲身的人和家庭。

我們這些經濟學家也許已經習慣于閉門造車,執(zhí)迷于理論爭執(zhí),但有兩點我們卻無法否認:首先,在需求增長或供給下降時,價格就會上漲;其次,價格控制會造成供給短缺。當然,這就是20 世紀70 年代實行汽油限價的后果。持續(xù)不斷的汽油短缺現象,給美國人帶來的完全是一場災難:人們?yōu)榱私o汽車加一次油,要排上幾個小時的隊。但在限價政策取消之后,供給短缺似乎在一夜之間便蕩然無存。既然如此,那么,我們?yōu)槭裁催€要對價格控制無休無止地爭論下去呢?

其中一個問題便是時滯。在實施價格控制的初期,人們往往只能看到限價帶來的短期效應,但直到一定時間之后,人們才會意識到供給短缺帶來的惡果更為嚴重。我們會發(fā)現,要把短時間內發(fā)生的兩個事件聯(lián)系到一起并不困難。不妨設想一下:假設從點燃一根火柴到這根火柴引起火災,這中間經過一天的時間。有些人也許意識不到這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因為在這期間的24 小時內,還發(fā)生了很多會引起火災的事件?! ?/p>

假設政府準備把明天的最高油價限制在今天的水平上。我們會意外地發(fā)現,價格控制可能會在短期內造成供應量出現暫時性的增長。如前所述,由于未來存在價格上漲的可能性,因此,石油公司必然要囤積一些額外供給。未來漲價概率越大,公司囤積的存貨就越多。但

在實行價格控制的情況下,企業(yè)就不可能對未來價格做出上漲預期。結果,他們就再沒有動機囤積更多存貨,供給隨之下降。

一旦控制油價,消費者即會發(fā)現:價格被抑制在較低水平,市場供給則會提高。一旦用盡額外庫存( 這個過程要用掉幾個月甚至是一年的時間),市場短缺就會隨之而來。在實施價格控制時,企業(yè)并不會馬上把所有的汽車傾銷到市場上,因為市場價格完全有可能下跌至控制價格以下。

由于這種時滯效應的存在,人們常常把供應短缺歸咎于石油公司,而不是價格控制。在3 家美國電視臺對1973 -1974 年和1978 -1979 年這兩次汽油短缺進行的報道中,這一趨勢非常明顯。在這兩次電視討論節(jié)目中,只有18% 的人認為,美國政府應為第一次危機承擔責任,另有19% 的人認為美國政府是第二次危機的始作俑者;同時,認為石油行業(yè)是這兩次危機罪魁禍首的人,分別為32% 和41% 。

汽油并不是唯一一種始終承受著價格控制壓力的商品。針對制藥業(yè)進行的爭論,同樣是一個再典型不過的事例。除了美國之外,幾乎在世界上任何一個發(fā)達國家,這個行業(yè)都面臨著限價煎熬。很多年以來,美國人一直對鄰國加拿大的廉價藥品心存嫉妒。在加拿大,嚴格的價格控制和全民性的社會健康保障體系,使得其藥品價格僅相當于美國的一半。

現在,美國人也想享受這種廉價的藥品,許多州政府,比如說伊利諾斯州和明尼蘇達州,甚至已經開始在美國境內轉銷這些實施價格控制的國外藥品。從根本上說,這就相當于把加拿大的價格控制輸出到美國。

美國的本土企業(yè)在新藥開發(fā)方面花費了大量的開支,美國人也因此支付著高昂的價格。一旦開發(fā)成功,與不菲的新藥研制費用相比,其制造成本較低廉,而制藥公司也心甘情愿地按僅能補償生產與分銷費用的價格,在國外市場上銷售自己的新產品。

另外,美國人卻通過高價支撐著新藥的研發(fā)成本。難以置信的是,僅占全世界人口5% 的美國人,卻承擔著全球藥品消費支出的50% 。實際上,美國也是世界藥品研發(fā)成本最大的承載者。這也許有點不太“公平”,因為其他很多發(fā)達國家應為這些新藥分擔一部分研發(fā)成本,如支付更高的價格。但是,如果美國的藥價由于再輸入而大幅下跌,制藥公司就不得不停止很多新藥的研發(fā)工作。

如果允許在美國境內出售國外限價藥,馬上會壓低整個美國市場的藥品價格,導致制藥公司削減對新藥研制的支出。盡管那些剛進入研發(fā)階段的產品會被束之高閣,但很多幾近完成的藥品研發(fā)還是會進行到底。當人們發(fā)現市場上的新藥越來越少時,應該埋怨誰呢?在更

多情況下,人們對政府限價政策的副作用視而不見。與此相反,政治家、編輯記者乃至大多數公眾,恐怕會一股腦地對制藥公司不能恪盡職守而口誅筆伐。

我們同樣可以預見到的是:真正擺脫藥品限價的壓力,將會是一個異常艱難的過程。因為廢除價格控制就意味著,一旦取消限價政策,人們就必須接受更高的藥價,但是在若干年之后,當然,也許是10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我們就能在市場上看到全新的、更有效的藥物。為了研制新產品,醫(yī)藥公司甚至需要重新設立新的實驗室。但糟糕的是,制藥公司也有可能不愿開展新藥品的研發(fā),因為他們擔心,美國政府將來會實行價格控制政策。

總之,盡管消費者可能會因颶風之后的油價上漲而感到自己在被敲詐,或是覺得國外藥品的市場價格更為低廉,但就是在這個過程之中,一種微妙的市場機制正在發(fā)揮效力:增加產品供給,消除市場扭曲。在這種情況下,自由市場開始發(fā)揮作用,而它最終所能實現的效率,將是任何政府的強制控制所無法企及的。

著名演員兼經濟學家本·斯坦恩(Ben Stein) 對此的總結也許是再恰當不過了,他曾寫道:“誠然,我也憎恨能源價格中的投機性溢價。同樣,我也希望不必給汽車加油支付這么高的價格。但是把罪魁禍首歸結于共謀,并認為政府管制就萬事大吉,這完全是一派胡言,無稽之談。我們只能讓自由市場,讓有史以來最完美的經濟理念,盡情地發(fā)揮其魔力,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笔聦嵰呀涀C明了這一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