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進步的發(fā)動機究竟是什么
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商或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永遠都不必感激他們的仁慈,因為這只是出于他們的自愛,更不必訴諸我們的所需,因為我們不過是在被他們利用而已。
亞當·斯密(Adam Smith)
《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
自由市場是萬能的——這個思想在亞當·斯密看來,顯然是再清楚不過的事情。當然,這是在資本主義初期。不過從此之后,懷疑和指責便紛至沓來。這些指責也并不新鮮。早在1848 年,卡爾·馬克思就已經(jīng)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提出以計劃經(jīng)濟取代市場經(jīng)濟的經(jīng)濟體制。從蘇聯(lián)到現(xiàn)在的朝鮮,計劃經(jīng)濟體制曾經(jīng)為眾多國家所采納,但其結果卻大同小異——物質短缺。在這種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大多數(shù)國家最終都陷入困境。當然,人口增長的壓力也是原因之一。時至今日,即使是某些在經(jīng)濟上最為成功的國家,比如說中國,也重新建立起新的市場經(jīng)濟體制。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堅持市場經(jīng)濟的國家卻一直在穩(wěn)步向前。這背后的原因很簡單,正如亞當·斯密所言,自由市場是以追求自利為基礎的。市場承認的是:無論是胡蘿卜還是大棒,無論是軟硬兼施還是威逼利誘,人類行為還是取決于其個人動機。人們自由地去改善自身經(jīng)濟條件,這將有助于整個社會財富的最大化。亞當·斯密已經(jīng)認識到,因物物交換而實現(xiàn)雙贏的自由貿易將是不可替代的趨勢。無論是一輛新汽車,一臺新計算機,還是一張電影票,只有買家認為其價值要高于價格,賣家認為其價格高于價值時,交易才能成功。
盡管成功的例證比比皆是,但在那些富裕而自由的國度里,下至平民百姓,上至政界精英,依然有很多人對自由市場滿腹狐疑。在美國,政客們召開聽證會公開譴責石油公司,指責他們大肆掠奪顧客,他們主張采取油價控制政策,或是對石油公司的贏利征收高額所得稅。新聞媒體則氣勢洶洶地譴責“企業(yè)的貪婪”,并大聲疾呼:避免更多的大公司變成新“安然”的唯一方法,便是緊緊抓住政府管制這根大棒。普通民眾更是怨聲載道:在居高不下的醫(yī)療價格背后,制藥公司是在通過剝削大眾而獲利。
作為這一觀點最具說服力的例證之一,《魔鬼經(jīng)濟學》(Freakonomics) 以其精辟的論述掀起了軒然大波,該書的銷量超過百萬冊。在這本書中,作者史蒂芬·列維特(Steven Levitt) 和史蒂芬·都伯納(Stephen Dubner) 揭示了彌漫于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的種種“迷茫、混亂和徹頭徹尾的欺詐”。顯而易見,對企業(yè)的質疑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最令人關注的主題。在他們的眼里,醫(yī)生、葬禮承辦人以及壽險代理人這樣的所謂專業(yè)人士,無非是一群不法奸商,他們只不過是通過誘騙顧客而牟取暴利。于是,他們發(fā)出了這樣的警告:“如果你能想到,很多專業(yè)人員只是在利用手頭的信息侵害你的利益,那你就對了?!眱晌蛔骷疑踔涟逊康禺a(chǎn)代理商比作三K 黨黨徒。在他們的世界里,幾乎每一個人,從教師到柔道運動員,再到政客,都是騙子。無論是列維特和都伯納,還是邁克爾·摩爾(Michael Moore) ,很多暢銷書的作者都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顧客都支持這樣的觀點: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在犯罪。
但是自由市場經(jīng)濟難道真是在以榨取消費者為生財之道嗎?難道美國經(jīng)濟真的就是一個混亂不堪的霍布斯式(Hobbesian ,霍布斯主義,用來形容一種無政府狀態(tài)?!g者注) 大染缸嗎?難道美國的生意場真的是一個鼓勵我們成為騙子的戰(zhàn)場嗎?難道從大企業(yè)的CEO 到街頭汽車零售商,真的都以犧牲顧客利益來獲利嗎?
我曾研讀過無數(shù)經(jīng)濟學論著,但遺憾的是,本書的觀點很難與這些經(jīng)典著作相吻合。誠然,有些人的確喜歡撒謊或騙人,但這不過是人的天性而已。然而,市場中的這種事情絕不是制度造成的。事實上,這樣的現(xiàn)象少之又少。安然的后面是成千上萬、規(guī)模各異的美國公司,他們循規(guī)蹈矩,公平競爭,在想方設法滿足顧客需求的同時,為自己創(chuàng)造利潤。至于汽油價格為什么會在自然災難來臨之前屢創(chuàng)新高,我們的經(jīng)濟中為什么會存在壟斷,以及酒吧、餐館中的酒品為什么這么貴,其背后都可以找到令我們信服的原因。這些問題的答案并不比“企業(yè)的貪婪”復雜,所有這些都無一例外地告訴我們:自由市場是有效的。
這恰恰反映了自由市場最大的優(yōu)勢——它激勵所有人都誠實守信。顧客不喜歡被人欺騙,一旦發(fā)現(xiàn)上當,他們就會另尋賣家。無論是大公司,還是私人小企業(yè),只要能公平地對待自己的顧客,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滿心歡喜的顧客會再次光臨,于是,他們的財源便會滾滾而至。
對于商家來說,聲譽喪失是對他們欺詐行為的最大威懾,而這一點恰恰被自由市場經(jīng)濟批判家忽略。當一個企業(yè)承認欺騙之時,其最大損失就是喪失信譽,而不是政府的罰款或官司。因此,即使不受到犯罪指控這樣的威脅,公司股東也會有足夠動機,去敦促他們的管理者和會計師誠實做人、誠信做事。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眾多企業(yè)都在挖空心思,希望能憑借自身信譽找到新財源。著名的互聯(lián)網(wǎng)拍賣網(wǎng)站eBay 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盡管采用匿名方式,但賣家仍可以通過顧客交易評分在網(wǎng)上打造信譽。研究表明,良好的信譽可以讓eBay 的賣家抬高商品價格。由此可見,無論是在線銷售,還是臨街叫賣,誠信都會帶來商機。
不僅在生意場如此,在任何一個領域里,信譽都能促使人們誠實守信。這在政壇中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要知道,除了企業(yè)高管,政治家也許是最受公眾尊重的職業(yè)之一。在傳統(tǒng)觀念中,政治家無不屈服于資助他們再次當選的那些“特殊利益群體”。但是,政客們真的甘愿把拉選票的希望放在這些資助者手中嗎?如果真是這樣,我們豈不是會看到:即將退休的議員,肯定要和自己的贊助人分道揚鑣嗎?既然不再參選,他們自然也就不再需要這些贊助人的資金支持。
然而,這并不是現(xiàn)實。無論是捐獻伊始,還是行將結束,甚至是在最后一屆任期內,政治家們的參選方式幾乎都始終如一。難道是這些政客發(fā)自內心地堅持自己所支持的“特殊利益”嗎?如果一個密歇根州議員堅定不移地支持汽車業(yè),并不是因為來自那里的競選捐贈,而是因為他堅信,汽車業(yè)就是美國未來的命脈,這樣的觀點真的那么不可思議嗎?
在討論競選融資這個問題時,大多數(shù)觀察家都在捶胸頓足地哀嘆:花在政治上的錢“太多”了。但是他們對真正關鍵的問題卻避而不談: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多的個人和利益群體,愿意把越來越多的鈔票拋進政壇呢?答案很簡單:政府支出規(guī)模日趨擴大。他們之所以愿意投入這些資金,無非是想影響政府支出的方式而已。
于是,這又引出了另一個有趣的話題: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是什么導致美國政府規(guī)模飛速膨脹呢?你也許不相信,女性選民的投票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砝碼。正是因為女性獲得了選舉權,這才導致美國政府規(guī)模擴大了1/3 。
讓企業(yè)收取更高的價格,讓公司和政治家誠實守信,讓政客們堅守自己的選舉之道,這些被曲解的動機往往會促使人們更多地寄希望于政美國府管制。今天市場的效果看起來越來越不明顯,于是,人們要求美國政府去干預市場,糾偏查錯,“懲惡揚善”。美國政府的參與卻雪上加霜。從競選融資法,到管理專業(yè)人員注冊的法案,美國政府的種種管制無一不在阻礙著自由競爭。事實上,這些管制大多只能反映美國政府本身的固有動機。比如說,由于美國政府經(jīng)營的企業(yè)更關心市場份額,而不是利潤,因此,與私人企業(yè)相比,他們更有可能鼓勵掠奪性的定價。
“犯罪”是本書另一個獨辟蹊徑的話題。罪犯和其他所有人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的決策都以某種動機為基礎。分析這些動機,可以告訴我們哪些政策更有利于打擊犯罪。這種方法將有助于解釋曾令無數(shù)犯罪學家倍感困惑的問題之一。為何20 世紀90 年代犯罪率直線下降?答案源于一系列政策的組合——死刑的頻繁使用,逮捕率的提高,再加上槍支攜帶法的推廣。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卻是那些毫無成效的政策,比如說,槍支控制法和“破窗”式警務執(zhí)勤法[Broken window, 源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齊巴杜(Philip Zimbao) 在1969 年進行的一次社會實驗,此后,經(jīng)濟學家吉姆斯·威爾森(James Wilson) 和喬治·凱林(George Kelling) 提出了“破窗理論”。該理論的內容是:假設一座樓房上有一扇窗子破了,如果不及時修補,很快,所有的窗戶都會被打破。這種混亂甚至會殃及對面的街道,使之成為犯罪的滋生地,也就是說,小的問題很可能會成為嚴重犯罪的征兆點,會像破窗子一樣,引發(fā)進一步的混亂?!g者注]均收效甚微,而警務部門實施的某些“肯定性行動計劃”( affirmative action programs ,意譯為平等雇傭政策,美國政府為了糾正以往的招聘活動中雇主在人種、性別和年齡等方面的歧視和偏見而采取的行動,提倡就業(yè)機會均等。也被翻譯為“反優(yōu)先雇傭行動”和“反歧視行動”?!g者注) 甚至適得其反。但是與《魔鬼經(jīng)濟學》一書中廣為接受的觀點相悖的是,
合法墮胎并不是導致20 世紀90 年代犯罪率大幅減少的首要因素。相反,本書則告訴我們,隨著非婚生子女數(shù)量的增加,墮胎導致犯罪率急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