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頭看看,90%以上的“麥肯錫”員工都有商務經驗,而且也都取得了MBA(管理學碩士)。而我從一個連基本的社會常識都不懂的門外漢變成了經營顧問,并且還一直堅持了下來。能跨越這些障礙,都是托進入公司第一年時沒日沒夜讀資料的福。到最后,我只要讀了封面和最初的幾頁紙就能預想出大概的結論。而且,無論什么樣的問題,都能在瞬間找到接近解決的方法。這就像是當你練習了1000次以上的棒球擊球后,以后無論遇到什么樣的球,你都能從容地捕捉到。
在我的生活方式中,還有另外一個特征。那就是,一旦覺得“可惜了”,就按下清零的按鈕。在覺得“可惜了”的那一刻,人生就已經輸了。如果繼續(xù)這樣下去,人們也許還能夠維持一定的地位和收入,但人會因此而變得保守,喪失積極向上的欲望。日立在挽留我的時候,也說了這樣的話――“好不容易在MIT獲得了博士學位,并且成了原子爐的技師,現在辭職太可惜了?!?/p>
可是,我當時想的是,“我才28歲,不可能有什么太可惜的事情。雖然學習原子能的這9年變得沒用了,但我覺得還可以從頭再來?!?/p>
如今,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了。那之后到現在為止,我又按了兩次清零按鈕,一次是在50歲離開麥肯錫的時候,另一次是從政治活動的領域收手的時候。但我并沒有覺得,放棄以前積累的東西是非?!翱上Я恕钡氖虑?。
不單是我,在年輕的時候誰都可以從頭再來。但是,從頭再來的時候,需要一種決斷力。如果還幻想著實在不行就返回去,是絕對不可以的。要切斷退路,必須要想著,這才是我的生存之道。抱著這個決心,并且無論在下班后還是在周末都要給自己不斷投資,那么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么實現不了的事情。
我在“麥肯錫”看到過幾千個員工。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之間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同,成功的人不論遇到什么工作都會不厭其煩地去做,而不成功的人總是對工作挑挑揀揀。
當有工作任務時,由我來具體分配。例如,我決定了某個工作讓3個人干,可是在傳達給個人的時候,有人就會用各種不能再愚蠢的理由來拒絕。例如,“我對銀行有興趣,想做金融領域的工作,所以就不要把制造業(yè)的工作給我了吧?!?,“因為家有妻子,所以不能離開日本?!?/p>
當你選擇了從事顧問這個職業(yè)后,那么在有客戶的地方完成工作就是鐵定的原則。這時候,是不是有好的報酬、有沒有自己的舞臺、對自己的將來是不是有利等,都不是挑剔的理由。因為有顧客支付咨詢費,這個職業(yè)才得以成立。只要有需要進行背景調查的工作,就必須要去。我在20世紀70年代,接手了很多日本企業(yè)進入美國的工作,為了市場調查,我走遍了美國50個州中的47個。雖然說顧問這個職業(yè)已經變得“全球化”了,并且要大家分工去做,但是世界市場的三分之一還是需要自己親自確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