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
針對孩子膽小怕事的不同原因?qū)ΠY下藥
孩子們無法很好地表達自己的原因主要有三:一、媽媽對于孩子的行為曾作出過錯誤反應(yīng);二、孩子有過一些不好的經(jīng)歷;三、孩子在使用錯誤的方式吸引他人注意。
其中第一種情況,媽媽的錯誤要比孩子更為嚴重。因為這是由于媽媽沒有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或是事先答應(yīng)了孩子的全部要求而引起的。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媽媽與其不容分說地強迫孩子好好表達自己,不如耐心等待孩子將話說到最后,再酌情決定是否答應(yīng)孩子的要求。切不要見到孩子手指水杯便馬上將水杯遞過去,或是使用“你現(xiàn)在究竟想做什么?”這類話語來嚇孩子,而應(yīng)不斷地制造機會,幫助孩子更加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例如,我們可以通過“你是想喝水嗎,還是想要水杯呢?”這類可選性問題引導(dǎo)孩子使用更為簡便的方法表達自身想法。
第二種情況往往是由于孩子在提出某種意見時遭到拒絕而引起的。這類孩子平時雖然與普通兒童表現(xiàn)得毫無二致,但來到自身意見被否決的地方,或處于相似情形下,孩子的語氣就可能會變得有氣無力、吞吞吐吐。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形,倘若是明智的媽媽一定不會急于催促孩子,而是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等待孩子將自己的意見最終說出來。
存在第三種情況的孩子借助以往的多番經(jīng)歷,進而知道了要如何做才能夠吸引對方注意,即故意不說話借以拖延時間,從而誘導(dǎo)對方對自己更加關(guān)注。
此時,媽媽不要對孩子說“這樣,還是那樣?你快點決定??!”等類似話語,而應(yīng)表現(xiàn)出若無其事或毫不關(guān)心的姿態(tài),直至孩子最終作出決定。為使那些因希望引起媽媽注意,故意拖延時間不作表達的孩子明白“這個方法不好使”或是“這個方法沒效果”,媽媽需要靜靜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