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信息瀑一旦發(fā)生,到底有沒有方法阻止它呢?
目前,我們對信息傳播和信息瀑的研究尚處于理論階段,主要依靠計算機對其進行模擬。理論模型顯示信息瀑其實非常脆弱,在強大的反作用信息面前很容易被擊潰。社會學家稱這種反作用力為“失驗”作用。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問題的關鍵在于人們(尤其是社會群體中的成員)會使用各種技術手段或社會屏障消除這種失驗作用。的確,當我們使用代理服務器在網絡中挑選感興趣的內容時,當我們訂閱新聞組或博客精選時,或是當我們對社交圈子之外的聲音充耳不聞時,我們的做法無一不是在強化相同的東西。
更糟糕的是,否定性事實的出現(xiàn)只會更加強化群體的既有認識。在《當預言失靈》一書中,作者利昂·費斯廷格,亨利·瑞肯和斯坦利·斯坎特闡述了他們在1956年對于偶像崇拜行為的研究。此研究解釋了當末日教派領導人有關末日降臨的預言屢次失敗后,其成員為何會更加堅信不疑的原因。和我們的想象正相反,預言的反復失敗并沒有導致群體成員的反駁和崇拜現(xiàn)象的降溫,反而使他們對整個集體加倍忠誠。這表明,即使面對令人信服的證據,真正的信仰者不但不為所動,反而會更加堅定。費斯廷格觀察到:
對于一個擁有信仰的人來說,要改變他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你不同意其觀點,他會轉身而去;拿事實或數據進行說服,他會質疑你的資料是否可靠;采用邏輯分析,他會對你的結論不屑一顧。他們對自己的信仰,不但毫不動搖,反而會比以前更加堅定。實際上,別人的勸阻只會激發(fā)他們以更大的熱誠去擁抱自己的信仰,去說服別人接受其觀點。
因此,信息瀑一旦形成便很難加以制止,這是因為首先它們在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中形成,接著在社會認證過程中被強化,然后又受到了自我防護和鞏固行為的隔離。
保羅崇拜現(xiàn)象
2008年,互聯(lián)網上的黨派之爭可謂如火如荼,美國總統(tǒng)選舉的網絡造勢活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火爆。除了選舉機構通過網絡大力宣傳候選人和競選綱領,籠絡新選民和進行籌資之外(巴拉克·奧巴馬通過小額網絡捐獻籌資25億多美元),大量獨立的小型政治網站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xiàn)。這些觀點各異的政治網站,如HuffingtonPost和PajamasMedia,都成功地分化了大眾,激發(fā)起他們巨大的熱情,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各派選民踴躍參與討論各種政治話題的景象。
在這些活動中,最能引發(fā)網絡熱潮的事件當屬得克薩斯州眾議員羅恩·保羅的堂吉訶德式參選過程。這個原本在參選前毫無名頭的人物,幾乎一夜之間就成了互聯(lián)網上無處不在的現(xiàn)象,以至于一度成為某些人的反感對象。根據Technorati網站的數據統(tǒng)計,盡管在全美民意調查中其影響如曇花一現(xiàn)般短暫,但“羅恩·保羅”卻是整個大選過程中網上搜索頻率最高的詞。有關他的新聞在Digg和Reddit網站多得令人難以置信,他的演講片段在YouTube視頻網上的點擊率超過100萬次,讓領先于他的競爭對手約翰·麥凱恩和魯迪·朱利安尼相形見絀。在競選活動的高峰時期,Meetupcom網上出現(xiàn)了將近900個支持保羅的群體。 盡管沒有民主黨的支持認可和經費,但保羅卻擁有一項金錢也買不到的優(yōu)勢——來自反正統(tǒng)派和技術精英分子等小眾群體的熱情追隨。
對于保羅現(xiàn)象,美國《連線》雜志的一篇報道是這樣描述的:
由于保羅的支持者大多都是資深的政治博客讀者,因此網絡中似乎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許多政治網站的編輯都會收到讀者的來信,強烈要求增加對保羅的新聞報道。有些博客剛一出現(xiàn)批評保羅的內容,馬上就會招致幾百條保羅支持者的憤怒回擊。最令非保羅派們受傷的是,羅恩·保羅的大名總是在網絡民意選舉中排在首位,無論是大名鼎鼎的CNNcom還是無人關注的小博客,結果全都一樣。
對此,很多著名博客網站曾抱怨保羅的支持者通過博客和社交網站以大規(guī)模動員投票的方式擾亂了大眾真實民意的反映。這樣做造成的結果是,對候選人而言,民意調查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其作用還不如支持者的網上造勢活動。保羅的支持者認為其成功之處就在于引發(fā)了無窮無盡網絡草根階層的響應,從而形成了一場規(guī)模浩大的,通過傳統(tǒng)媒體無法實現(xiàn)的群眾性運動。
保羅的支持者不僅統(tǒng)治了眾多政治博客和新聞站點,他們還在各種社區(qū)網站中不遺余力地宣布這位偶像候選人的觀點和主張,在MySpace、Facebook等網站每日發(fā)帖共享保羅的最新動態(tài)。
隨著競選的全面展開,保羅和網絡支持者的聯(lián)系也越來越密切,每一次參加各州初選時都會成為最引人注目的明星。有意思的是,正如費斯廷格及其同事50多年前研究的末日教成員一樣,在每次初選失利后保羅的支持者們反而變得更加堅定,呼聲更高,甚至主張成立專門的網絡社區(qū)宣傳保羅的觀點。這似乎表明,他們的正義主張和反傳統(tǒng)使命只會變得越挫越勇。
盡管評論家對此做法或許頗有微詞,但保羅現(xiàn)象帶給我們的經驗卻很寶貴:即網絡的社會資本以及信息瀑效應,可以通過一小群忠誠的支持者實現(xiàn)人為創(chuàng)造和操縱。
系統(tǒng)突破
2003年8月15日,美國東北部正是典型的夏季悶熱天氣。隨著日頭升高,氣溫逐漸開始攀升。在市中心,中午時分已是酷暑難耐,各家各戶的空調全都開始運轉,當地的電力供應頓時顯得緊張起來。不過,情況還不算糟糕,在電力局控制中心的電腦屏幕上,工程師看到系統(tǒng)還有足夠的電力儲備應付局面,因此沒有必要限制居民節(jié)約用電,整個電網能夠安然度過這個三伏天的考驗。但誰也沒想到的是,發(fā)生在克利夫蘭市郊外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竟然會改變這一切。
在后來的事故調查中,電力工程師發(fā)現(xiàn)下午4點10分左右俄亥俄州東湖市(Eastlake)的一家發(fā)電廠斷網,原因是野外的一條高壓輸電線被大樹攔腰截斷。由于電網的負載設計早就考慮到這種問題,因此斷網造成的供電缺口會自動轉移到臨近其他的發(fā)電廠。但是由于正趕上夏季用電高峰,附近幾個電廠早就達到了超負荷運轉,面對新的壓力也紛紛斷網,從而把更大的缺口轉移到周邊城市的電廠。就這樣,整個鏈式反應持續(xù)了大概20多分鐘,首先造成了從克利夫蘭到阿克倫和托萊多的局部停電,然后迅速波及紐約、巴爾的摩、布法羅、奧爾巴尼、底特律和新澤西州的部分城市,接著又繼續(xù)擴大范圍,整個紐約州、新澤西州、佛蒙特州、康涅狄格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大部分地區(qū)先后斷電。在這場多米諾骨牌效應中,總計有265個發(fā)電廠,508臺發(fā)電機癱瘓,造成5000多萬美國人當晚不得不在一片黑暗中度過。換句話說,這也是一種瀑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