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恕說,中國要想復興,必須復教,即恢復孔孟之義。但這種復教,并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克己復禮,宋恕對儒家典籍并不尊重?!洞呵铩肥羌嘘U述儒學要義的一部儒學經典著述,《易經》也是孔子極為推崇的儒家經典。宋恕卻說:“王介甫謂‘《春秋》
為斷爛朝報’,天古卓識!余嘗謂‘《周易》為古雅廟簽’,與介甫語無意成一巧對?!彼J為,禮從人生的需要向強權崇拜的轉換——“以法亂儒”是漢儒叔孫通完成的。(“自叔孫通采秦儀,媚漢主,而三代以前君臣相接之禮遂不得復見,趙宋后更盛;而白種諸國君臣相接,猶存古禮,首宜則效?!保?br>
在宋恕的心目中,我國士人心目中的“三代”,在現(xiàn)實中已經跟西方、日本等同。這雖然是很多晚清讀書人的想法兒,但可以說只有宋恕有效地把儒學的家國天下轉向了全球,即承認理想的社會不僅在遙遠的三代,而且在切近相鄰的歐美、日本。梁啟超稱宋為“黎洲以后一天民”,譚嗣同稱宋為“卑之猶可后王師”,都看到了宋恕的一個方面。有人認為,宋恕同時代的變法家很少能站在與生活世界等高的共同體上來思考全球秩序的,也正是從這一視角出發(fā),宋恕認識到秦漢以來的中國政制是反人類的。但對宋恕來說,如此認知,并不必然地全然否定我們的儒家文明,也不必變本加厲地抱持儒家原教旨主義。宋恕晚年對朋友說過,夏曾佑貶孔太武斷,康有為尊孔也太武斷,在他眼里,孔子是一敘述古代中國的政治原理,并且向往天下大同的大志士。
也許因為這些原因,宋恕在當時上層士人心中分量極重。1892年,宋恕抵達天津,李鴻章單獨接見,夸獎他是“海內奇才”,讓他擔任水師學堂漢文教習。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宋恕離開天津寓居上海,整理著作,為中國變法尋找理論基礎,他說自己永遠站在窮人一邊(“著書專為世界苦人立言”)。此后,他在上海接觸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汪康年、葉瀚等大批維新派人物,并和張煥綸、孫寶瑄、胡惟志、章炳麟等人經常在一起,成為上海維新派的理論核心。孫寶瑄嘆其為“曠世之大儒”,并尊之為師,譚嗣同在贈詩里贊為“后王師”。影響歷史的《光緒皇帝罪己詔》就是由宋恕起草的。
但宋在歷史上的影響顯然不及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從一個歷史觀念的集大成者來說,在為我國變法提供思想資源方面,宋恕的影響也不及康有為、孫中山等人,更無法跟鄰國日本的福澤諭吉相比。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用宋恕自己的話來說,莊子曾以為人生最痛苦的莫過于心死,他老宋則覺得世間最悲哀的莫過于人荒。心死了,流再多再久的血也無動于衷;沒有人了,走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一個人才。莊生曰:“哀莫大于心死!”宋恕曰:“悲莫大于人荒!心死之極,流血千齡而不稍動惻;人荒之極,縱橫萬里而不得一士。”宋恕在我國近代史上特殊的時期,甚至說是豪杰之士輩出的時代,卻有“人荒”之嘆,跟王照的話如出一轍。(“中國之大,竟尋不出幾個明白的人,可嘆可嘆 !”)
宋恕的感慨也跟英國人密爾的著名問題驚人一致:“這片土地上還有人嗎?”這也是宋恕看重歷史的原因,歷史學家羅志田承認,“宋恕對史學的重視遠超過當時其他人?!彼嗡〗o后世人的經驗是,學子應用六分之一的時間讀經、子、集書,而用六分之五的時間讀史書。他的女兒十一歲時才開始識字,每天識四十個字,且解釋字義,用《十三經集字》一書,半年后她就能讀小說《三國演義》。她讀《左傳》后就能寫幾百字的東西,又讀《國語》、《史記菁華錄》、《御批通鑒輯覽》,以至于宋恕的女兒一時在士人中享有盛名,杭州求是書院總理陸太史對宋恕說:“令愛才名久滿此間”。1903年,宋恕在上海,認為上海的才女都不及宋昭,說,“合上海及留學日本諸女學生,殆無一人可望瑤之肩背?!?br>
一代大師,救國不成,教女倒有大成,也是很有意思的事了。
為斷爛朝報’,天古卓識!余嘗謂‘《周易》為古雅廟簽’,與介甫語無意成一巧對?!彼J為,禮從人生的需要向強權崇拜的轉換——“以法亂儒”是漢儒叔孫通完成的。(“自叔孫通采秦儀,媚漢主,而三代以前君臣相接之禮遂不得復見,趙宋后更盛;而白種諸國君臣相接,猶存古禮,首宜則效?!保?br>
在宋恕的心目中,我國士人心目中的“三代”,在現(xiàn)實中已經跟西方、日本等同。這雖然是很多晚清讀書人的想法兒,但可以說只有宋恕有效地把儒學的家國天下轉向了全球,即承認理想的社會不僅在遙遠的三代,而且在切近相鄰的歐美、日本。梁啟超稱宋為“黎洲以后一天民”,譚嗣同稱宋為“卑之猶可后王師”,都看到了宋恕的一個方面。有人認為,宋恕同時代的變法家很少能站在與生活世界等高的共同體上來思考全球秩序的,也正是從這一視角出發(fā),宋恕認識到秦漢以來的中國政制是反人類的。但對宋恕來說,如此認知,并不必然地全然否定我們的儒家文明,也不必變本加厲地抱持儒家原教旨主義。宋恕晚年對朋友說過,夏曾佑貶孔太武斷,康有為尊孔也太武斷,在他眼里,孔子是一敘述古代中國的政治原理,并且向往天下大同的大志士。
也許因為這些原因,宋恕在當時上層士人心中分量極重。1892年,宋恕抵達天津,李鴻章單獨接見,夸獎他是“海內奇才”,讓他擔任水師學堂漢文教習。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宋恕離開天津寓居上海,整理著作,為中國變法尋找理論基礎,他說自己永遠站在窮人一邊(“著書專為世界苦人立言”)。此后,他在上海接觸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汪康年、葉瀚等大批維新派人物,并和張煥綸、孫寶瑄、胡惟志、章炳麟等人經常在一起,成為上海維新派的理論核心。孫寶瑄嘆其為“曠世之大儒”,并尊之為師,譚嗣同在贈詩里贊為“后王師”。影響歷史的《光緒皇帝罪己詔》就是由宋恕起草的。
但宋在歷史上的影響顯然不及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從一個歷史觀念的集大成者來說,在為我國變法提供思想資源方面,宋恕的影響也不及康有為、孫中山等人,更無法跟鄰國日本的福澤諭吉相比。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用宋恕自己的話來說,莊子曾以為人生最痛苦的莫過于心死,他老宋則覺得世間最悲哀的莫過于人荒。心死了,流再多再久的血也無動于衷;沒有人了,走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一個人才。莊生曰:“哀莫大于心死!”宋恕曰:“悲莫大于人荒!心死之極,流血千齡而不稍動惻;人荒之極,縱橫萬里而不得一士。”宋恕在我國近代史上特殊的時期,甚至說是豪杰之士輩出的時代,卻有“人荒”之嘆,跟王照的話如出一轍。(“中國之大,竟尋不出幾個明白的人,可嘆可嘆 !”)
宋恕的感慨也跟英國人密爾的著名問題驚人一致:“這片土地上還有人嗎?”這也是宋恕看重歷史的原因,歷史學家羅志田承認,“宋恕對史學的重視遠超過當時其他人?!彼嗡〗o后世人的經驗是,學子應用六分之一的時間讀經、子、集書,而用六分之五的時間讀史書。他的女兒十一歲時才開始識字,每天識四十個字,且解釋字義,用《十三經集字》一書,半年后她就能讀小說《三國演義》。她讀《左傳》后就能寫幾百字的東西,又讀《國語》、《史記菁華錄》、《御批通鑒輯覽》,以至于宋恕的女兒一時在士人中享有盛名,杭州求是書院總理陸太史對宋恕說:“令愛才名久滿此間”。1903年,宋恕在上海,認為上海的才女都不及宋昭,說,“合上海及留學日本諸女學生,殆無一人可望瑤之肩背?!?br>
一代大師,救國不成,教女倒有大成,也是很有意思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