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向來以狡猾精明聞名的日本商人怎么會如此輕易地就答應包玉剛的請求呢?于是,對方只是表示明白,但并沒有點頭應允。
包玉剛是何等聰明,豈有不明白之理?對方無非想要自己再給予一些優(yōu)惠條件。他索性豁出去了,當下保證,如果自己的船在海上出了事,他會把保險金賠償全部都給對方,自己一分不留。任誰都知道大海變幻莫測、風浪無情,充滿兇險,因此,海運保險保費十分昂貴,萬一出了意外,投保人將得到一筆數(shù)量可觀的賠償金。對包玉剛來說,如果放棄這筆保險賠償金,就意味著血本無歸、傾家蕩產(chǎn)。不過,既然他能許這個諾,也說明他的確是有誠意的,于是精明的日本客戶考慮再三,終于答應帶包玉剛?cè)フ宜麄兊你y行經(jīng)理。三方進一步商議之后,最后,包玉剛終于如愿以償,拿到那張幫助他踏上船王之路的銀行信用狀。
當包玉剛拿著那張銀行信用狀再次走進桑達士的辦公室時,這位金發(fā)碧眼的英國紳士難以置信地睜大了眼睛。一個毫無背景、航運經(jīng)驗不算豐富的中國人,居然能在短短的幾天里,拿到一張貨真價實的由日本戶銀行開出來的信用狀,這看來似乎是天方夜譚,然而,現(xiàn)在卻真的變成了現(xiàn)實,驚訝之余,桑達士再次被這位中國商人的非凡能力所深深折服。做銀行的最講“信”字,鑒于曾經(jīng)立下過的“君子協(xié)定”,桑達士并沒有食言,立即給包玉剛貸了款。不僅如此,他還從此確定了與包玉剛的長期合作關系,這次“空對空”的勝利,也為包玉剛未來的事業(yè)開創(chuàng)了新的局面。
而桑達士也因支持包玉剛搞船運,開創(chuàng)了銀行涉足航運業(yè)的先河,并為匯豐帶來了十分可觀的利潤,被提升為匯豐銀行的總經(jīng)理。兩年后,桑達土更是與包玉剛攜手合作,通過匯豐銀行,投資環(huán)球船運,共同成立了“巴哈馬世界海運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匯豐銀行股份占 1/3。
從此以后,包玉剛、桑達士、匯豐三者之間便建立了無法割斷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匯豐既然已參股到包玉剛的環(huán)球船運,勢必不會讓它垮臺,而包玉剛憑借匯豐的雄厚財勢,在航運界大展拳腳。他通過銀行貸款,在二手貨輪市場上大量購買船只,短短幾年內(nèi),就擁有了 40多艘巨型遠洋貨輪。從此,他的事業(yè)蒸蒸日上,資金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包玉剛初涉航運界的時候,由于資金的關系,購置的都是一些舊貨船,船齡也較長。就在包玉剛為舊船經(jīng)常需要修理,給資金和經(jīng)營管理造成不小的浪費和困難而煩惱不已的時候,恰逢日本政府著手復興本國的造船業(yè),國外企業(yè)向日本船廠訂購船只,可享受低息貨款。有此機遇,包玉剛當然不會錯過,于是,他便以較少的資金,淘汰舊船,更換新船。 1962年 11月,包玉剛訂購的 16000噸的“東方櫻花號”在日本船塢下水,標志著船隊更舊換新的開始。
在此之后,匯豐銀行又和包玉剛合作,成立了“環(huán)球船運投資有限公司”,而包玉剛在匯豐的地位也穩(wěn)步上升。后來,包玉剛更是榮任匯豐銀行的副董事長,成為了匯豐銀行歷史上首位華人董事,同時也是亞洲的第一人。
從 1962年的第一艘新船下海開始,包玉剛船隊里的新船 90%以上都是由日本造船廠造的。 1970年,航運業(yè)興旺的時候,各國的船東都爭相在日本造船。 1971年,航運業(yè)市況不振時,船東們都不再惠顧日本船廠了,但包玉剛卻在這時一連訂了六艘巨型遠洋貨輪,總噸位超過 150萬噸。包玉剛也因此被日本的造船廠認作“最值得尊敬和最信任的主顧”,常常是要包玉剛“先把船開走,再慢慢付款”!
另外,包玉剛訂造的新船 85%都是租給日本的航運公司,而日本的航運公司也認為租用環(huán)球公司的船只租金最低廉,信譽最可靠,因此,他們更樂于租用包玉剛的船只,而不是自己買新船,這似乎也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默契。
1972年,包玉剛在百慕大組建了“環(huán)球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公司的股東中有香港匯豐銀行、日本興業(yè)銀行及環(huán)球航運集團,包玉剛出任董事會主席。他從此贏得了“東方奧納西斯”的稱譽。
在此后的歲月里,包玉剛不斷地擴充著自己的海上“帝國”,到 1980年,包玉剛的環(huán)球航運集團的船隊已發(fā)展到 200多艘超級巨輪,總載重噸位達 2100萬噸,而在世界上其他幾位大船王中,盧維克和奧納西斯的船隊各自的總噸位也僅僅在 500多萬噸。由于包玉剛的貢獻,使香港同期擁有的船只總噸位躍升為 4500萬噸,比英國全國所擁有的噸位還要多,并且超過希臘,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航運中心。包玉剛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擁有船只噸位最多的“超級船王”,被人們敬稱為“海龍王”。就連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也對包玉剛敬佩三分,他曾經(jīng)十分誠懇地對包玉剛說:“盡管我搞船隊比你早,但和你比起來,我只是一粒小小的花生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