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觸目驚心的政治與社會現(xiàn)象,這其中,企業(yè)家賄買權力,乃是腐敗的一個重要方面,不論是企業(yè)家為購買特權,還是為贖買本屬自己的權利。在任何一個社會,這種腐敗都會受到譴責。但奇怪的是,在過去十幾年,某些經濟學家一直在為這種政商交易的腐敗辯護,或者簡直可以說,信奉市場的主流經濟學一直默認這種腐敗的正當性。他們認為這是通往他們所想象的天堂的必由之路。但是,他們能夠到達自己的天堂嗎?
腐敗的歷史必然性
誠如張維迎教授所說,在市場經濟國家屬于公民個人和企業(yè)的權利,在中國則被政府部門壟斷,如開辦企業(yè)、從事投資活動都需要政府批準,個人和企業(yè)不得不通過“行賄”的辦法“贖買”本應該屬于自己的權利,從事正常的經濟活動。當然,我要補充的是,還有一些人更聰明:有一些政府控制企業(yè)進入或實行嚴厲管制的部門,這就意味著,任何一個進入者都是幸運的壟斷者。假如通過賄賂官員得以進入該領域,就等于獲得了一種壟斷特權。所以,有些商人不僅在購買本屬自己的權利,還在購買特權。
如此腐敗的根源,當然是權力不受制約的問題。中國的漸進改革模式就意味著,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不會有人去改革權力控制資源的體制本身。人們一直期待這樣改革,將其稱為“攻堅戰(zhàn)”。但是,既然官員能夠從這種轉軌的中間過程中獲得巨大收益,那他們自然傾向于把這個攻堅的時間一次又一次地往后延宕。
對此,主張人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學家,不應當感到驚訝。但經濟學家終究還是十分著急,因此,張維迎教授回憶說,在1996年的一次會議上他就指出,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政府統(tǒng)治經濟的體制,不減少政府的行政審批權,那么,私人產品(按照經濟學的定義,使用上沒有排他性)領域的腐敗,反倒是一個“次優(yōu)”選擇。張維迎解釋說,他說這個話的意思是,反腐敗必須治本,不能治標不治本。
不過,在很多時候,這個論斷卻具有另外一種含義:在當下的體制下,腐敗是不可避免的。就在最近,張五常教授仍然這樣說。張五常教授當然知道權利的重要性,希望從等級界定權利轉到資產界定權利的道路上去。問題是,權力如何肯讓渡出自己控制的資源?一個簡單易行并且交易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贖買。因此,腐敗有助于中國轉型。
由此再邁進一步,那就簡直可以說,腐敗在當代中國是一種歷史必然性。鑒于當下的體制約束條件,中國必然要經過一個普遍而嚴重的腐敗環(huán)節(jié)。既然它是一種歷史必然性,那人們就不應當對其說三道四。相反,人們應當恭順地接受它,明智的人,比如經濟學家,看到私人企業(yè)家用金錢打通了管制的僵硬大門,紛紛歡呼起來。
這些經濟學家本能的都是黑格爾歷史哲學的信徒,其實在學校大家學的都是這一套。這種哲學教導人們,歷史上的善其實都是通過惡的力量實現(xiàn)的。假如最終達到了善的目的,那惡的過程就完全可以容忍,甚至本身就是善的。比如,古典史學的共識是,秦始皇是個暴君,其專制應當予以譴責。但接受了現(xiàn)代哲學訓練的歷史學家卻顛倒了這種倫理學,普遍贊美起秦始皇來,因為據(jù)信,始皇的專制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步。
類似的,有些經濟學家也通過歷史必然性這一概念,成功地對腐敗進行了一次倫理漂白,他們提出了“腐敗有利論”或者“腐敗有功論”。腐敗最初不過是迫不得已的次優(yōu)選擇,到這一步,腐敗本身就是好的、正確的、善的。相反,禁止腐敗、打擊腐敗,反而被某些具有經濟學心靈的人士指責為阻礙中國的經濟發(fā)展。
物質主義的心靈
經濟學家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韙,為腐敗正名,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在經濟學家的價值排序中,經濟增長居于首要位置,而腐敗是在那種制度約束條件下能夠實現(xiàn)經濟增長的唯一可行方案。
經濟學從一誕生起,也即在斯密之前的重商主義那里,就以國家物質財富的增長,作為其首要的研究主題。因此,經濟學的心靈自始就是物質主義的心靈,就是把物質財富視為人世間最為重要的價值,并視為其他價值的前提。比如,大約只有經濟學家會說,要實行法治和民主制度,經濟必須增長到一定水平,人民必須達到一定的富裕程度。當然,這樣一種觀念,現(xiàn)在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常識。這種常識乃是近代以來經濟突破瓶頸出現(xiàn)“增長”的精神基礎:增長是一種近代現(xiàn)象,在前近代漫長的歷史中,是不存在經濟增長這回事的。
因此,在經濟學家,或者在所有具有現(xiàn)代性的心靈看來,經濟與財富的增長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價值,它要求在任何制度條件下實現(xiàn)自己,而不以人的意志,也不以制度為轉移。如果政治、倫理、信仰等方方面面的制度正好適合人們追求財富,那就是最好不過;假如此類制度不合適增長,那就對其進行改造;如果制度的惰性太大,那就賄買它。此時,賄買活動實現(xiàn)了那個至高無上的價值,則在這種交易中官員踐踏權力倫理、企業(yè)家踐踏商業(yè)倫理,就是無關緊要的。
正是上述歷史哲學及物質主義的心靈,塑造了90年代以來的腐敗的精神狀態(tài)。一旦腐敗變成了一種歷史必然性,并由此免于道德上的責難,甚至更進一步獲得道德上的正當性,則腐敗的普遍化就是必然的了。
任何時代都有政府管制,政府控制似乎也并非罕見。而且,經濟學家們說得很對,政府控制與管制也確實容易誘發(fā)腐敗。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些腐敗者,不論是賄買者,還是受賄者,都知道自己是錯誤的,他們會以此為恥。至于社會其他人,更會對其予以道德譴責。在中國,事態(tài)卻似乎已不復如此。腐敗者似乎不認為腐敗是錯誤的,潛規(guī)則已經改變了人們對善惡、是非、對錯的基本認知。腐敗者以腐敗為榮,貪賄行為已經帶有一種變態(tài)特征,官員經常為貪賄的成就感而貪賄。某些企業(yè)家的行賄似乎已成為例行公事,看見官員就立刻想到行賄,而似乎不再計算收益成本。至于民眾,對于腐敗只有憤怒,而沒有道德上的譴責,很多人對腐敗倒很能理解:在那個位置上,誰都會貪。我在那個位置上,我也會貪?;蛘?,人家能弄到錢,那是本事云云。
過去二十多年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得益于中國人的企業(yè)家精神之盡情釋放。這種精神之所以能夠釋放出來,部分是因為改革放松了管制,但管制的另一部分放松則是因為管制被腐敗了??雌饋恚瘮〈_實有功。但事實果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