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的評價只對自己有效

不抱怨的世界2:關(guān)系決定命運 作者:(美)威爾·鮑溫


1946年,維克多? 弗朗克(Viktor Frankl)出版了他的經(jīng)典著作——《活出意義來》。這本書講述了弗朗克在納粹集中營的一些經(jīng)歷。他發(fā)現(xiàn),那些能夠在納粹暴行下幸存的人,都有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他們的生活一直都有意義(meaning)。雖然,他們失去了親人,要忍受肉體上的折磨和無休止的監(jiān)禁生活,但如果一個失去自由的人還有活下去的理由,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生命還有意義,那么,他們就很可能在這足以摧毀一個人的苦難中生存下來。

我們一直都在以這樣那樣的方式追尋著生活的意義。正是那些有意義的事情,讓人類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我們在追尋那種即使身在集中營都不曾被放棄的生活意義嗎?或者我們還

在不懈地追問別人為何會如此對待我們?這時,我們的頭腦就成了一臺制造意義的機器。

單詞Mean有很多含義。它最基本的含義是“意思、意圖”,比如“What does this mean?”(這是什么意思?)或者“What do you mean by that?”(你這么說是什么意思?)等。

Mean的另外一個含義是“不友善的”(unkind)。很多時候,我們在向自己描述別人某種行為的意義時,都會用到“不友善的”這層含義。我們會觀察別人的行為,并且賦予這種行為一定的“意義”。通常,我們都會認(rèn)為他們所表達(dá)的是一種“不友善”的“意思”(mean)。

我們的“意義制造機”(頭腦、思想)斷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別人是不友善的。

20世紀(jì)70年代,心理學(xué)界出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領(lǐng)域——“敘事心理學(xué)”(Narrative Psychology)。敘事療法認(rèn)為,人們通常會創(chuàng)造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當(dāng)中尋找活下去的理由,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形塑和認(rèn)同自己的身份。敘事心理學(xué)先鋒丹?麥克亞當(dāng)斯(Dan McAdams)說過:“我們都是故事的講述者。我們一直在把生活中一些零散的、令人迷茫的經(jīng)歷連接起來,賦予它們一定的連續(xù)性。”也就是說,我們會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演化為一個有意義的故事,講給自己聽。

我們會接受自己創(chuàng)造的這個故事,并認(rèn)為它是真實的。這時,我們就會努力地去尋找一些經(jīng)歷,不斷加強這個故事的正確性。如果我們覺得哪個人曾對我們不夠友善;或者我們的配偶、老板、商店的店員,以及一些處于類似位置的人,曾對我們不友善;甚至某個人跟曾對我們不友善的人長得很像,我們都會往最壞的地方想。這時,我們會進(jìn)入一種防御狀態(tài),做好“戰(zhàn)斗”的準(zhǔn)備。而對方也會覺察到你的敵對情緒,真的會像你想象的那樣來對待你。這個是自動而不受控制的過程。它發(fā)生得如此迅速,以至于雙方都不知為何如此,但彼此的反應(yīng)會進(jìn)一步加強這種敵對氣氛。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你遇到某個人,而且一看就知道,他不喜歡你。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某些人對我們懷有很大的成見,并且肯定地認(rèn)為,我們就是這樣。而我們也能從他們的態(tài)度、行為當(dāng)中感受到這種成見。不管我們做了什么,都只是在加強他們對我們的這種錯誤評價。這種事真的很讓人不舒服,一點也不公平。我們覺得自己被冤枉了,認(rèn)為自己受到了詆毀和攻擊。

那么,一個人在覺得自己受到攻擊時會做些什么呢?他會“反攻擊”!他會用自己的思想和假設(shè)作為一種“武器”,開始一場精神上的戰(zhàn)斗。他會把所有消極因素歸結(jié)到對方頭上。為了讓自己覺得公平,他會不自覺地在頭腦里編造一些故事,貶低對方。他覺得,只有那些內(nèi)心陰暗,行為卑劣的人,才會把別人想得那么糟糕。他會這樣想,“他不喜歡我?哼!肯定是因為他太蠢了,蠢到只能呆在這個小便利店里當(dāng)個收銀員,連份正經(jīng)的工作都找不到!”就這樣,錯上加錯、你來我往之后,事情朝著最壞的方向發(fā)展了。

對于你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而言,你都在扮演著圣誕老人的角色。你來決定他們是“淘氣”還是“乖巧”。可是,你的評價只對自己有效,別人沒必要和你持同樣的看法。你對他人的評價只不過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故事,說實話,它們甚至比“圣誕老人”更夢幻。

我不是說你不應(yīng)去分辨對自己最有利的東西。為了我們物種的生存和延續(xù),分辨什么是健康的、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危險的,是很重要的事情?,F(xiàn)實有時會讓人感到傷感,有一些人為了所謂的“挑戰(zhàn)自己”,會做出一些不正當(dāng)?shù)呐e動,他們變得很好斗,富有攻擊性,沒人敢和他們接觸。對于這樣的人,我們應(yīng)該懷有一顆憐憫之心,知道他們肯定是受了很深的傷害才會變成這個樣子的。被別人傷害的人,也會去傷害別人;受傷的人才會傷人。

“憐憫”(compassion)就是“對肉體上或精神上遭受折磨的人表示同情,并強烈地希望他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边@是一個內(nèi)在的過程,是對別人痛苦和煩惱的理解。但是“憐憫”并不是去改變或“拯救”別人。你可以向別人伸出援手,但這不意味著你要伸出手去讓他咬,這不是憐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沒人是為了讓你改變他而來到這世上的。總是試圖去干預(yù)別人,以為這樣就能讓他從痛苦中解脫——這并非真正的憐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