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燕京大學畢業(yè)后,王世襄一心撲在《中國畫論研究》的編撰上。初稿完成一抬頭,卻發(fā)現(xiàn)頭頂上飄揚著刺目的太陽旗,華北之大,竟不能安放一張書桌。
王世襄想繼續(xù)完善自己的書稿,但北平卻已經(jīng)成為淪陷區(qū),他可以查閱資料的故宮博物院,為避戰(zhàn)禍早已南遷。偌大個北平城,霎時籠罩在亡國滅種的陰影下。
王世襄在父親的支持下,決定南下重慶。西南地區(qū),屬于抗戰(zhàn)后方,北平淪陷之前,故宮內(nèi)的文物都已經(jīng)南遷至重慶。他的心里依然惦念著親眼看看那些畫作,以完善自己的書稿。
1943 年11 月,時年二十九歲的王世襄從北平出發(fā),這還是他第一次離家。穿過皖北界首的日軍封鎖線,繞道河南、陜西,花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輾轉(zhuǎn)到達了四川成都。在成都稍事休息之際,王世襄去拜訪了當時燕京大學成都分校的校長梅貽琦。
對于王世襄這個京城頑主,梅貽琦也是早有耳聞,而他更感興趣的,則是“浪子回頭”的經(jīng)典轉(zhuǎn)變。時局動蕩,專心求學之人也是屈指可數(shù),特別是在藝術(shù)領(lǐng)域,而王世襄卻在大家忙于躲避戰(zhàn)亂之時,跋山涉水追尋自己的夢想。梅貽琦知道王世襄是個人才,于是他盛情邀請王世襄留在成都分校做中國文學助教,希望能夠借此加強燕京大學成都分校的實力。在亂世里做個大學講師,躲進校園里面享清凈,這個多少人都夢寐以求的差事,王世襄卻婉言拒絕了。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理想去實現(xiàn)。在辭別梅貽琦之后,王世襄到達了既定的目的地重慶。他首先去看了馬衡先生。馬衡,號叔平,自20 世紀30 年代起直到1952 年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王世襄的父親王繼曾和馬衡曾是南洋公學的中學同學,交誼較深。當時父親讓王世襄遠赴重慶,也正是考慮到這里有馬衡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看兒子。
當時南遷的故宮博物院辦公地點在重慶南岸海棠溪。王世襄興沖沖地投奔馬衡先生,一心想著能夠在故宮博物院謀到個職位,既能夠解決生計問題,又能夠見到那些他渴望的文物,繼續(xù)自己的美術(shù)史研究,他覺得自己的新生活馬上就要展開新的篇章。
馬衡先生很熱情地接待了他,王世襄真誠地向馬衡先生表示了自己對于文物和博物館事業(yè)的熱愛?!拔以敢饨K身為文物事業(yè)工作!”年輕的王世襄對馬衡先生信誓旦旦。對于王世襄的這番慷慨陳詞,馬衡先生很是高興。他心里明白這是個不可多得的年輕人,尤其是在這樣一個亂世。但他心里也有顧慮,王世襄還很年輕,雖然出身世家,但畢竟是剛出學校的學生,
毫無工作經(jīng)驗,要真正讓他擔當大任,似乎還應(yīng)歷練。經(jīng)過一番思考,馬衡委任王世襄秘書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