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大與新青年(2)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也拉開了他人生最輝煌的序幕。這一項中國幾千年政治史上極其普通的任命,同時是中國文化史、中國教育史和中國思想史上最偉大的一個舉動,它牽動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變革的腳步。蔡元培發(fā)表了一篇著名的就職演講:“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學生進入大學不應(yīng)仍抱科舉時代思想,以大學為取得官吏資格之機關(guān)。應(yīng)當以研究學術(shù)為天責,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必須抱定為求學而來之正大宗旨,才能步入正軌。諸君為大學生,地位甚高,肩負重任,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勵人。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為人輕辱,更何足以感人?!?br>
他要把北大辦成了學術(shù)自由的搖籃、百花齊放的園地。他提出了自己的辦學方針,就是有名的八個字: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對北大的整頓是從文科入手的。第一步是請人,他聘請了像陳獨秀、李大釗、劉半農(nóng)、胡適、周作人、王世杰等一大批新學方面的要角(在自然科學方面也請了李四光、翁文灝等科學家);同時又保留或聘請了一批在學術(shù)上有很高造詣,但在政治上非常保守,甚至主張君主制的學者,像辜鴻銘、劉師培、黃侃、錢玄同這些人。
于是,北大校園里有保守派、有維新派亦有激進派,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匯聚一堂,“背后拖著長辮,心里眷戀帝制的老先生與思想激進的新人物并坐討論,同席笑談,都同樣有機會爭一日之短長”。在蔡元培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大學,是“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的學府。
說起北大的學術(shù)自由,張競生應(yīng)當是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此人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大力倡導節(jié)制生育(類似于今日的計劃生育),但因“不合國情”而未獲重視。不過他在北大講授西方現(xiàn)代愛情、生育、性育以及有關(guān)的社會學說,倒是頗受胡適、魯迅、周作人等人的稱贊。在北大哲學系,他一連任教五年(1921—1926),他的講義《美的人生觀》、《美的社會組織法》相繼出版,周作人對《美的人生觀》評價相當高:“張競生的著作上所最可佩服的是他的大膽,在中國這病理的道學社會里高揭美的衣食住以至娛樂的旗幟,大聲叱咤,這是何等痛快的事。……總之,張先生這部書很值得一讀,里邊含有不少好的意思,文章上又時時看出著者詩人的天分……”可以看出,這與蔡元培倡議以美育替代宗教,提高全民素質(zhì)的思想頗為暗合。
張競生將自己的學說統(tǒng)稱之為“美的學說”,提倡“性格剛毅、志愿宏大、智慧靈敏、心境愉快的人生觀”;主張學習美國的經(jīng)濟組織法和日本的軍國民組織法,認為這樣可以使中國“臻于富裕之境”,“進為強盛之邦”。他還曾在《晨報副刊》上發(fā)表著名的“愛情的四項定則”:一、愛情是有條件的;二、愛情是可比較的;三、愛情是可以變遷的;四、夫妻為朋友之一種。觀點亦頗為新穎超前。梁啟超、魯迅、許廣平、孫伏園等都很有興趣地參與了這場爭論。無論反對還是支持,總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令人慨嘆的是當時風氣的開放,與我們頭腦中預先的設(shè)想實在是相去甚遠,也可見那時的大學和社會,學術(shù)研究是很少有禁區(qū)的。此外,張競生還曾擔任過“北京大學風俗調(diào)查委員會”主任委員,并于1926年5月以性育社的名義出版了《性史》(性育叢書第一集)。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也拉開了他人生最輝煌的序幕。這一項中國幾千年政治史上極其普通的任命,同時是中國文化史、中國教育史和中國思想史上最偉大的一個舉動,它牽動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變革的腳步。蔡元培發(fā)表了一篇著名的就職演講:“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學生進入大學不應(yīng)仍抱科舉時代思想,以大學為取得官吏資格之機關(guān)。應(yīng)當以研究學術(shù)為天責,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必須抱定為求學而來之正大宗旨,才能步入正軌。諸君為大學生,地位甚高,肩負重任,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勵人。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為人輕辱,更何足以感人?!?br>
他要把北大辦成了學術(shù)自由的搖籃、百花齊放的園地。他提出了自己的辦學方針,就是有名的八個字: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對北大的整頓是從文科入手的。第一步是請人,他聘請了像陳獨秀、李大釗、劉半農(nóng)、胡適、周作人、王世杰等一大批新學方面的要角(在自然科學方面也請了李四光、翁文灝等科學家);同時又保留或聘請了一批在學術(shù)上有很高造詣,但在政治上非常保守,甚至主張君主制的學者,像辜鴻銘、劉師培、黃侃、錢玄同這些人。
于是,北大校園里有保守派、有維新派亦有激進派,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匯聚一堂,“背后拖著長辮,心里眷戀帝制的老先生與思想激進的新人物并坐討論,同席笑談,都同樣有機會爭一日之短長”。在蔡元培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大學,是“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的學府。
說起北大的學術(shù)自由,張競生應(yīng)當是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此人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大力倡導節(jié)制生育(類似于今日的計劃生育),但因“不合國情”而未獲重視。不過他在北大講授西方現(xiàn)代愛情、生育、性育以及有關(guān)的社會學說,倒是頗受胡適、魯迅、周作人等人的稱贊。在北大哲學系,他一連任教五年(1921—1926),他的講義《美的人生觀》、《美的社會組織法》相繼出版,周作人對《美的人生觀》評價相當高:“張競生的著作上所最可佩服的是他的大膽,在中國這病理的道學社會里高揭美的衣食住以至娛樂的旗幟,大聲叱咤,這是何等痛快的事。……總之,張先生這部書很值得一讀,里邊含有不少好的意思,文章上又時時看出著者詩人的天分……”可以看出,這與蔡元培倡議以美育替代宗教,提高全民素質(zhì)的思想頗為暗合。
張競生將自己的學說統(tǒng)稱之為“美的學說”,提倡“性格剛毅、志愿宏大、智慧靈敏、心境愉快的人生觀”;主張學習美國的經(jīng)濟組織法和日本的軍國民組織法,認為這樣可以使中國“臻于富裕之境”,“進為強盛之邦”。他還曾在《晨報副刊》上發(fā)表著名的“愛情的四項定則”:一、愛情是有條件的;二、愛情是可比較的;三、愛情是可以變遷的;四、夫妻為朋友之一種。觀點亦頗為新穎超前。梁啟超、魯迅、許廣平、孫伏園等都很有興趣地參與了這場爭論。無論反對還是支持,總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令人慨嘆的是當時風氣的開放,與我們頭腦中預先的設(shè)想實在是相去甚遠,也可見那時的大學和社會,學術(shù)研究是很少有禁區(qū)的。此外,張競生還曾擔任過“北京大學風俗調(diào)查委員會”主任委員,并于1926年5月以性育社的名義出版了《性史》(性育叢書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