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所說的兄長,指的是弘冀,李璟的大兒子。李煜在兄弟中排行第六,但他的另外幾個哥哥,都先后夭折了。
弘冀從性格來說,實在不象是李璟的兒子。他為人沉默寡言,處理事情剛毅果斷,敢作敢為。公元956年,北方的后周進攻南唐,南方的吳越國也趁火打劫,發(fā)兵攻打南唐的常州。這時,弘冀正負責鎮(zhèn)守與常州相鄰的潤州。李璟擔心弘冀年輕不懂軍事,想把他調(diào)回京城。但弘冀卻聽了部下的勸告,堅持留下來指揮戰(zhàn)備工作,極大地穩(wěn)定了軍心。隨后,李璟派大將柴克宏去救援常州,部隊開到潤州的時候,李璟因聽信了讒言,想要臨陣換將。關鍵時候,又是弘冀給李璟打報告,力挺柴克宏。隨后,他與柴克宏密切配合,一起大敗吳越兵。因為當時形勢緊急,他自作主張,不管南唐國一向有繳槍不殺、優(yōu)待俘虜?shù)膫鹘y(tǒng),將俘獲的幾十名吳越將領全部斬首了。雖然殺俘的行為讓李璟十分不高興,但這種做法的確也起到了震懾敵人的作用,以致此后二十年吳越國都不敢再對南唐動手動腳。弘冀的這次勝利對當時正連吃敗仗的南唐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亮點。因此在與后周的戰(zhàn)事結束后,李璟不高興歸不高興,但還是論功行賞,讓弘冀做了太子。
不過,雖然弘冀做皇帝在南唐已經(jīng)是眾望所歸,名正言順,只是時間遲早問題了,但他對李煜這個弟弟依然十分地猜忌。為什么呢?
這就跟李煜的長相有關了。
李煜的長相,實在是有些奇特的地方。據(jù)陸游《南唐書?后主本紀》的記載,李煜的相貌是:
廣顙、豐頰、駢齒,一目重瞳子。
前面三個特征是說他額頭寬闊,臉頰豐滿,牙齒重疊。這幾個特征如果用看相人常用的話來說,屬于“天庭飽滿、地角方圓”之類,是富貴相。李煜是個皇子,論身份,是配得上這副相貌的,弘冀倒也不會有多大意見。但是,“一目重瞳子”這個特征,可就讓弘冀很不順心、很不放心了。
這“一目重瞳子”,是說李煜有一只眼睛里出現(xiàn)了兩個瞳仁。這個特征按照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解釋,是瞳仁發(fā)生了粘連畸變,屬于一種病態(tài)癥狀。但是古人自然不知道是這么一回事,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帝王之相,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兩個赫赫有名的帝王,就都有重瞳的相貌特征。他們一個是三皇五帝中的舜,一個是西楚霸王項羽。
舜在中國正統(tǒng)史書中的地位很高,是以德服人的代表人物。傳說他的父親和兄弟一再地想要害他,但他始終保持著容讓的態(tài)度,一直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有個地方的農(nóng)民在耕田時常常越過自己的地界,導致爭斗時有發(fā)生。舜去了之后,并沒講什么大道理,而是自己在耕田的過程中處處注意容讓別人。一年之后,那里的農(nóng)民都知道互相容讓了,于是再也沒發(fā)生過耕田越界的現(xiàn)象。另外有一個地方,河邊的漁民常常為一個好的捕魚位置爭得不可開交,舜去之后,又以身作則,總是把好的位置讓給長輩,于是很快又在漁民中形成了禮讓長輩的風氣。因為他的道德高尚,人們都愿意接近他。他所居住的地方,一年就會在周圍聚集很多居民,兩年就會形成一個小城市,三年就會變成一個大都市。當時的皇帝堯不但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他,而且還把皇帝位子讓給了他。不過,關于舜的結局,卻比較可疑,正史上含含糊糊,野史卻說他在讓位給禹后,被流放到湖南的九嶷山而死 。這種說法歷代都有不少人相信,甚至,唐朝的李白還曾跳出來為他打抱不平,高呼“堯幽囚,舜野死,九嶷聯(lián)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另一位重瞳的帝王項羽,就更為我們所熟悉了。他身高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是個沒有心機的直性子,一點不懂得隱藏自己的心思,看見秦始皇,他沖口就說“彼可取而代也!”就是說我要取代他的位置,嚇得他的叔叔趕快捂住他的口,說這可是要滅族的?。】蛇@位 “力拔山兮氣蓋世” 的英雄,還就是憑著自己高強的武藝,憑著一股子英雄氣,用破釜沉舟之法大敗秦軍,成就了西楚霸王的大業(yè),并幾次把善于玩陰謀詭計的漢高祖劉邦逼得走投無路。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威震一方的霸王卻時不時地來點婦人之仁,在鴻門宴上,他又心太軟,輕輕放過了自己最大的對手劉邦,結果,最終敗在了老謀深算的劉邦手里,落得個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結局。總之他是后世很多人同情和贊揚的英雄人物。
按照中國民間流行的相書上的說法,面相上有相同特征的人在性格、命運上也會有某種相似。少年時的李煜,雖然既沒有舜那樣高尚的道德,又沒有項羽那樣超人的武藝,而且在聲望、功勞、資歷上,都比不上長兄弘冀,實在找不出讓他當皇帝的理由,但是,既然前面兩個有重瞳特征的人都做了帝王,誰敢保證這第三個不會呢?因此,弘冀不得不擔心,不得不防備。而且,我們可以說他的這種擔心和防備是有很道理的,因為在南唐李氏家族發(fā)家和傳位的過程中,迷信,確實產(chǎn)生了重大的作用。
南唐的前身是名義上由楊氏家族統(tǒng)治的吳國。南唐開國皇帝李昪本是唐末亂世中江蘇徐州一個父母雙亡的流浪兒童,因機緣巧合,被唐末的大軍閥之一、淮南節(jié)度使楊行密看中,送給部將徐溫做了養(yǎng)子,因此改姓徐,名知誥。楊行密死后,他的兒子楊隆演稱帝,建立了吳國,但實際控制權卻落在了徐溫的手里。而徐知誥則以他出色的才干,成了徐溫深為信任和倚重的左膀右臂。公元927年,徐溫一死,徐知誥便成為吳國實際的當政者。為了能順理成章地登上皇帝寶座,徐知誥采取了長期準備、和平演變的策略。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帶有神秘色彩的事件就幫了大忙。據(jù)說,當時的江淮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了幾件奇聞:
一是當時在江南地區(qū)流傳已久的一句童謠“東海鯉魚飛上天”忽然傳出了新的解釋,說鯉魚的“鯉”與“李”諧音;東海,指徐州,是徐知誥的祖籍;飛上天,指他被徐溫收養(yǎng),魚變?yōu)辇?,將要君臨天下。而在江西,有一株楊花,突然變成了李花;臨川的一棵李樹,竟突然長出了連理枝。于是,又出現(xiàn)了一首新的民謠:
江北楊花作雪飛,江南李樹玉團枝。李花結子可憐在,不似楊花無了期。
民間流傳說,“楊花”是指處于江北揚州的楊氏,“李花”是指坐鎮(zhèn)江南金陵的李氏,楊花象雪一樣紛紛凋謝,而李樹卻枝葉繁茂,象征著李氏家族要代替楊氏家族的地位。這是坐鎮(zhèn)江南金陵的徐知誥認祖歸宗,取代處于江北的楊氏的一個預兆。
第二件奇聞,發(fā)生在江北的揚州城里。一個瘋瘋癲癲的道士,手里拿著一根釣竿,竿頭上掛著一尾很大的木刻鯉魚,邊走邊唱:
盟津鯉魚肉為角,濠梁鯉魚金刻鱗。盟津鯉魚死欲盡,濠梁鯉魚始驚人。
橫排三十六條鱗,個個圓如紫磨真。為甚竿頭挑著走?世間難遇識魚人。
這樣過了一年多的時間,道士忽然又不見了。但是,街頭巷尾已經(jīng)議論紛紛,猜測著這兩首短歌的含義,或明或暗,都將“金刻鱗”的“濠梁鯉魚”往大權在握的徐知誥身上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