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5·12”大地震后第一時間對北川鄉(xiāng)鎮(zhèn)書記的深度訪談錄。鄉(xiāng)鎮(zhèn)書記是中國最基層級政府在危急時刻的決策者和非常時期的組織者與管理者,地震發(fā)生的第一時間,同時作為領導和災民的他們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6月16日,“汶川地震應對政策專家行動組”計劃在第一時間對“”地震重災區(qū)綿陽市276個鄉(xiāng)鎮(zhèn)中70%以上的黨委書記進行一次深度訪談,最后實際完成260個。阿建是其中的主要訪談者,本書就是此次訪談的結晶。
如何記錄這樣一次巨大的災難,始終是寫作的難題?!?·12”地震后,對事的矯飾和人的矯情,我們多少都有警惕,但每一個書寫者又難免落入矯飾和矯情。因為不可能傳達“真實”,別說全部的真實,就是“一種”也很難做到。但正如作者所努力達到的那樣,如果我們沒能力保證自己表達的一定是“真實”的話,我至少保證自己是在努力一種“誠實”的表達。出此考慮,作者把書中文字明確分為兩類:客觀的和主觀的。前者是原生態(tài)的語言,后者是自己的感受。作者力圖展現(xiàn)他們最真實的記憶,最真切的感受,沒有時光的磨蝕和雕飾的體驗,同事也力圖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程度上,即使有不自控的地方,讀者也一定能體諒其苦衷。
對基層黨政干部這一特殊群體,公眾了解得并不多。一方面,在特殊的體制和文化背景下,他們受到的詬病遠多于贊賞;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垂直體系中,處于底端的他們,也往往不能占據(jù)政治話語的主要位置,然而,他們卻是各種政策的直接實現(xiàn)者,他們面臨的不只是如何說,更是如何做的問題。當?shù)卣鹜蝗缙鋪?,山崩地裂,哀鴻遍野之時,這個群體的集體反應是怎么樣的?他們做了些什么?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后果如何?這一切,就是“歷史”?!?·12”地震給這個特殊群體強設了一種規(guī)定情境,讓他們必須根據(jù)自己的角色意識做出反應,同時,也要作出一個人的反應。在訪談中,我們可以讀出,他們的角色塑造是通過一次次艱難的選擇來完成的,這些選擇一方面體現(xiàn)了他們作為特定角色的強烈使命感,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作為普通個體的巨大犧牲。作者常常禁不住為每一個角色的完美塑造感動,也禁不住要為角色背后個體的巨大犧牲承受深深傷痛。
在感受充盈的悲涼感之余,作者和我們都被迫反思的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不應僅是傷痛,還應有傷痛過后升華出來的智慧。即使再大的災難,我們也會因為“歷史”終究會翻過去而看到依稀的希望。人類經歷了一場如此慘痛的劫難,必須要從傷痛中升華出一些“智慧”來,才能讓安慰逝者,讓生者找到希望。正如作者在訪談中體悟到的那樣,“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訪談中接觸到的每一個對象,都是映照真實世界的一粒沙,他們給讀者講出所知的一切,就是所有讀者的菩提。
在這場涉及到千千萬萬人的災難中,親歷者和見證者何止千千萬萬。本書只是若水三千中的小小一瓢,許多事注定永遠潛藏在無數(shù)人的記憶深處,難言于表,許多體驗注定消失在無數(shù)逝去者的心中,歸于塵土。而正因為如此,《在難中》一書的言說,才顯得如此感人,如此珍貴。因為,說出苦難,對于人類來說,不止是宣泄,更是一種艱難,一種勇氣。讀者在此書中肯定能讀到更多。
《災難中——深度訪談北川鄉(xiāng)鎮(zhèn)書記》,阿建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