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國人的面部扮相也都各異。
印度人的臉部,會讓人一看就有一種令人好奇的感覺,比如說,他們每個人的額頭正中點著一個紅點兒,臉頰上涂抹各種彩色圖案,微笑時會露出棕黑色的牙齒。而中國人的容貌看上去沒有什么令人好奇的地方,他們的面部表情平淡而無變化,給人的感覺是,好像發(fā)生任何事情都不會觸動他們,這種臉孔后隱含著什么?我們無從了解,當然也就無從知道。
有一次,李同事帶我去了上海。北京和上海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令我驚訝。這座城市之巨大及其多樣性和不同風格的建筑——不同街道上的或法國式、或意大利式或美國式的建筑——都令我感到震驚。
所到之處,隨處可見數公里長的林蔭大道、寬闊的馬路、外灘、長廊柱式的商場。隨處都可以感覺到大都市的氣息,到處是車水馬龍,隨處可見奔跑的人力車、川流不息的自行車和人流,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的商店林立,甚至還可以看到酒吧。天氣也比北京暖和多了,氣候宜人,能令人感覺到潮濕的海洋氣息。
有一次,我們路過一條日本街區(qū),我看到了一座用厚重的柱子支撐的佛教寺廟。
“這座寺廟開門嗎?”我問李同事。
“在這兒,在上??隙ㄊ情_門的!”李同事帶著一種揶揄和輕蔑的語氣回答說,聽那口氣,就好像上海似乎還是舊中國,不是百分之百的毛澤東的中國一樣。
其實,佛教只是在公元一世紀才傳入中國的外來宗教。在佛教傳入中國五百年以前,這塊土地上已經存在著兩種精神流派、兩種學說——孔教及道教??资ト苏Q生在耶穌之前,他生活于公元前560至公元前480年之間。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比孔子似乎年輕一些,對于這一點,很多歷史學家意見也不太一致。甚至還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流傳至今的《道德經》,只不過是由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人抄襲和編撰了一些警句箴言的手抄本而流傳下來的一本書。
如果我們假設,老子確實曾經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且他可能比孔子年長,那么我們就應該承認,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應該是一本實實在在的書,比老子年輕的孔子,就可能曾經拜訪過老子這樣的圣人并得到過他的教誨:“不要自負,不要渴望情欲,”這位長者說,“不要阿諛奉承,也不要有野心,這一切都會損害人,我忠告你?!?/p>
假設孔子比老子年長的話,那么他就會傳授給自己年輕的弟子三種思想:第一:“既然不知道怎樣為眾生服務,怎么能知道如何敬佛呢?”第二:“如果以怨報德,怎會懂得積德行善呢?”第三:“連生的道理還不明白,怎么能夠懂得死呢?”
孔子和老子(如果他確實曾存在過的話)的思想都產生于周朝和春秋戰(zhàn)國交匯時期,當時的中國正處于諸侯分割、互相血腥殘殺的戰(zhàn)亂時期,人們盡管可以暫時躲過被屠殺的厄運,但也無法躲過來自匈奴的威脅,更無法避免他們對前途的憂慮。他們曾問自己:怎樣才能生存下去?中國式的思維,恰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所謂中國式的思維可能就是世界普遍認同的那種非常實用的哲學思想。印度式思維與中國式思維恰恰相反,印度式思維很少是那種超然存在式的思維,印度式思維試圖努力讓平民百姓了解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在遇到各種情況時,要學會忍受,不能有獨立的思想或者獨到的見解,因為,人類降生到這個殘酷無情的世界上就是要忍受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