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遼沈戰(zhàn)役:高粱紅了(4)

解放戰(zhàn)爭(1948.10-1950.5 下) 作者:王樹增


軍委

一日七時

這些問題全是對林彪剛剛開始攻打長春又突然棄攻改圍的疑問。

當天晚上,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復電,回答了軍委詢問的所有問題,并再次強調:“此次如攻長春,我們擬以新老八個縱隊直接投入攻城,以兩個縱隊阻援。我攻城兵力與守城兵力對比,不到三與一之比;但即三與一之比,打援兵力則絕對懸殊。故要攻城則不能同時打援。如敵不增援,我軍在攻城戰(zhàn)中逐屋爭奪,消耗必大。能否維持消耗到底,而獲得結束戰(zhàn)斗的結局,尚無把握?!敝劣诤螘r能夠拿下長春,電報說:“目前對長春地形條件還不夠具體了解,不知地形條件對我是否有利,須待實地偵察后才能看出。因此,我們對此戰(zhàn)局無最后的確定見解,擬待偵察地形后,才可通過其他條件得出較有把握的意見。”

既然戰(zhàn)前準備如此不充分,當初建議首攻長春的依據(jù)又是從何談起的呢?

三日中午,中央軍委再次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就攻打長春再次開列一系列問題要求他們回答:“(一)以兩個或三個縱隊及幾個獨立師攻城,以七個至八個縱隊準備打援,是否可能。(二)兩種打法是否可能:(甲)能強攻則用強攻辦法;(乙)不能強攻,即攻占一半或三分之一之后,改用長圍,構筑堅陣,以一部圍困該敵,主力休整待機。(三)你們彈藥方面是否經(jīng)得一次大消耗?!?/p>

五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復電中央軍委,提出東北野戰(zhàn)軍目前作戰(zhàn)的三種方案:一、“正式進攻長春”,但“無把握”,萬一失利,“將來帶著失敗情緒去執(zhí)行圍困沈陽、錦州、天津、北平的任務,是不利的”。二、以“少數(shù)兵力圍困長春”,主力南下熱河、冀東作戰(zhàn),但這也是一個“不宜于采取的方案”,因為部隊南下后糧食補給困難,而如果此時長春守軍“在沈陽敵人接應下退回沈陽”,就可能造成我軍“兩頭失利的結局”。三、“對長春采取較長期的圍城打援”,然后攻城,“這一行動除多費幾個月的時間以外,沒有其他壞處,但能有把握地殲滅敵人和拿下長春”。

顯然,電報中提出的第二種方案,已經(jīng)接近毛澤東關閉東北“大門”的設想。但是,林彪依舊認為:“只有在長春敵被殲滅后,由東北到熱河的鐵路公路盡可能的向前延伸以后”,東北野戰(zhàn)軍主力南下熱河、冀東才“較為有利”。七日,中央軍委回電,基本同意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提出的第三種方案:既然東北野戰(zhàn)軍領導堅持首先解決長春,而拿下長春也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就必須堅定這一信心。但是,毛澤東仍舊期待著林彪能夠盡快南下作戰(zhàn)、關閉東北地區(qū)的“大門”。所以,他要求東北野戰(zhàn)軍“在攻長春的三個月至四個月的時間內”,“必須同時完成下一步在承德、張家口、大同區(qū)域作戰(zhàn),或在冀東、錦州區(qū)域作戰(zhàn)所必需的糧食、彈藥、被服、新兵等項補給的道路運輸準備工作”。

圍困長春的決策就此開始執(zhí)行。

關閉東北“大門”的設想被暫時擱置。

一個多月過去了,長春國民黨守軍沒有發(fā)生大變化的征兆,據(jù)守沈陽的衛(wèi)立煌更是無論如何也不出動。

關內的中原戰(zhàn)場上戰(zhàn)事越演越烈,關外的東北戰(zhàn)區(qū)卻在僵持中寂靜無聲。

共產(chǎn)黨人的幸運是,蔣介石沒有認同美國人提出的國民黨軍從東北全面撤退的建議。蔣介石決心“確保東北”的理由有三:首先是政治上的考慮。此時,他剛剛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而長春、沈陽和錦州這樣的重要城市,象征著“國家力量的存在”,因此,放棄東北顯然對他的政治聲譽不利。其次是戰(zhàn)局上的考慮。蔣介石認為,只要東北還存在著相當數(shù)量的國民黨軍,并且占據(jù)主要城市和交通線,就能夠牽制共產(chǎn)黨人的數(shù)十萬大軍,使之不能離開東北進入關內——美國建議從東北撤退的理由是加強華北的軍事力量。但是國民黨軍撤退后,林彪的大軍就會跟著進入華北,華北反而不能穩(wěn)固了——“東北是華北的屏障,要保華北,必須確保東北?!痹僬?,就是迫于東北籍國民黨政要和軍隊高級將領的壓力。當國民黨軍放棄東北的傳言頻起時,東北籍的政要和將領們紛紛向國民政府請愿,而從東北兵敗而歸的陳誠更是受到千夫所指:“如果東北失掉,華北失掉,華南也不保,難道都像陳誠一樣想逃到美國去嗎?”在這種壓力下,蔣介石無法決斷國民黨軍是否從東北全面撤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