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則天與玄奘法師

武則天與神都洛陽 作者:王雙懷,郭紹林 主編


  劉志清

 ?。?71900,河南省偃師市政協(xié))

  武則天是一位崇信佛教的皇帝,一生中與玄奘法師關系密切,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武則天與唐玄奘的因緣

  在武則天的青少年時代,影響她至為重大的人物首先是和她相依為命的母親楊氏。楊氏篤信佛教,武則天也信佛,她自己就說"幼崇釋教、夙慕皈依","爰自幼齡,歸心彼岸"。這一時期的信佛,和她自幼喪父有關,母女相信佛法救世,在苦海中祈求天國賜福。對她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第二個人物是唐太宗。武則天14歲時,被這位40歲的君王納為才人。由于天象和迷信的原因,太宗先是寵幸有加,后又戒心無名,不讓其奉侍枕席,卻愛其聰明留在身邊。武則天侍奉太宗12載,耳聞目睹領會到唐太宗的統(tǒng)治思想及佛教作用。她雖未給太宗生育子女,卻接受了這位杰出帝王的熏陶。這期間,她有幸見識了偉大的佛學家玄奘,了解了佛學的奧秘,從而使佛教成為統(tǒng)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玄奘俗姓陳,名祎,原籍河南陳留,生于洛州緱氏縣東南的游仙鄉(xiāng)控鶴里鳳凰谷陳村。公元609年,隋煬帝大業(yè)五年,玄奘10歲,父陳慧去世,仲兄長捷攜往東都洛陽凈土寺。公元612年,隋煬帝大業(yè)八年,玄奘13歲,隋煬帝敕在東都度僧,使臣大理寺卿鄭善果不次錄取,始得出家于凈土寺,法名玄奘。公元618年,隋煬帝大業(yè)十四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玄奘19歲時,因瓦崗農民起義軍攻陷洛陽東的興洛倉(河南鞏縣),與隋軍展開了爭奪洛陽的大戰(zhàn),玄奘向仲兄長捷建議,先投奔長安,繼而又投奔成都空慧寺。武德三年,21歲的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后研讀經(jīng)論數(shù)年。公元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玄奘24歲,為遍讀天下經(jīng)書私與商人結侶,泛舟三峽,沿江而下,至荊州天皇寺。第二年,公元624年,25歲的玄奘自荊州沿江東下,經(jīng)歷揚州,后又北上至相州。后來前往印度取回真經(jīng),成為一代佛學大師。玄奘不是最早的僧人,也不是第一個譯經(jīng)和出國取經(jīng)的人。他之所以名揚海內外,是因為他對佛教發(fā)展功績最大。

  武則天第一次見到唐玄奘是什么心情?文獻材料沒有記載,但她受到巨大震動和無以復加的敬佩是可以想見的。史書上敘述玄奘與李世民會晤是"從卯到酉,不覺時延,迄于閉鼓"。長達十幾個小時的接見,武則天都在現(xiàn)場。唐太宗結束對玄奘的會晤之后對侍臣說:"朕今觀法師詞論典雅,風節(jié)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遠。"這恐怕正是武則天早已深深刻印在心的突出感受。唐玄奘個人在宗教界的地位,武則天也是在聆聽太宗的評價之后才加深理解的。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駕幸玉華宮,召見唐玄奘,再次動員玄奘還俗做官。玄奘"掬誠堅辭"。太宗看玄奘弘揚佛法志不可奪,允予支持。七月十三日,恩賜玄奘衲袈裟一領,價值百金。八月,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成,凡781字,御筆自寫,敕貫眾經(jīng)之首。史載:"帝居慶福殿,百官侍衛(wèi),命法師坐,使弘文館學士上官儀,以所制序對群僚宣讀。"序文中有一段話:"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唐太宗面對百官,以九五之尊,肯定了唐玄奘佛教領袖的地位。武則天自幼信佛,聽到太宗這篇"序",不僅是巨大的鼓舞,對深入研究佛教,也增進了巨大的精神活力。

  二、唐玄奘對武則天的影響

  武則天對佛教理論認識的深化,在于她的不幸遭遇,也在于玄奘法師的影響。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去世,26歲的武則天,正值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時候,卻按唐宮慣例,和后宮其他無子女的嬪妃一起被送入感業(yè)寺,剃度落發(fā),當了尼姑。這樣的寺庵,實際上是一所囚禁先帝嬪妃、以防內宮秘密外泄的文明監(jiān)獄。雖然寺規(guī)是森嚴的,但武則天絕不甘心把青春埋葬在青燈黃卷之中。她方面被法服,學三階,吃長齋,持戒,念佛,坐禪,修行,"窮貝葉之遺文,集蜂臺之秘錄",一方面情系皇室,思盼高宗李治早日駕臨寺院。這位武才人受盡冷落后終至時來運轉,再度進宮,以至攀上皇后寶座。當年只是以才人身份目睹唐玄奘,如今則以女性國主的身份動輒召見,主動利用佛教領袖為自己服務。唐玄奘取經(jīng)回國頻繁同政界接觸,也深悟"弘揚佛法"必須"依賴國主",故而對武則天也就盡力接近,深知只要博得武則天高興,自己的什么要求都會變成高宗李治的意向。我們可以從以下三例,看出他們之間相互利用的微妙。

  一是永徽六年(655年)武則天被冊立為皇后,第二年唐高宗就改元為顯慶元年。武則天的長子李弘4歲時,初封代王,此時又更上層樓,把原太子忠降為梁王,李弘被立為皇太子。正月,唐高宗命唐玄奘在慈恩寺為皇太子設5000僧齋,朝臣都來行香。唐玄奘竭盡全力,主持這一鞏固武則天母子地位的法事儀式。其后高宗李治親自撰寫大慈恩寺碑文,文中對玄奘褒獎再三。說他"若清風之肅長松,如綺霞之輝迥漢。"玄奘立即又上表"恐非天翰無以懸日月之文,"請求高宗親筆書寫,高宗也就答應,其碑作行書,又用飛白勢作"顯慶元年"4字,并窮神妙。碑刻好后,玄奘親自迎立,為佛門贏得一大光彩。

  二是顯慶元年(656年)武則天當皇后之后懷上第三個兒子。這年的十一月,兒子將要降生,武則天害怕難產(chǎn),召見了玄奘,請求佛祖保佑。玄奘立即誦經(jīng)、祈禱,然后對武則天說:"圣體必安和無苦,然所懷者是男,平安之后愿聽出家。"武則天很高興,賞賜他衲袈裟一領,并它物等數(shù)十件。十一月五日,玄奘在皇宮內看到一只赤雀飛進顯慶殿的庭帷御帳,立即上表慶賀,說:"伏惟皇帝、皇后德通神明,恩加兆庶,禮和樂洽,仁深義遠,故使羽族呈祥,神禽效質,顯子孫之盛,彰八百之隆。"事有湊巧,玄奘的賀表剛進,就有高宗遣使臣報喜:"皇后分娩已訖,果生男,端正奇特,神光滿院,自庭燭天。朕歡喜無己,內外舞躍,必不違所許。愿法師護念,號為佛光王。"佛光王生滿3日,玄奘又上表祝賀:"豈直喜圣后之平安,實亦欣如來之有嗣。伏望不違前敕,即聽出家。移人主之胤,為法王之子,披著法服,制立法名,授以三皈,列于僧數(shù)。"十二月五日,滿月,高宗批準為佛光王剃度7人,并請玄奘為佛光王剃發(fā)。隨后,玄奘大慶佛光王滿月,進呈法服。這個佛光王就是武則天的三子李顯,即后來的唐中宗。唐中宗掌權后也感激他師父的恩情,神龍元年(705年),命令在西安、洛陽各建一佛光寺,追謚玄奘為大遍覺法師。"其東都佛光寺,即法師故宅也。"當然就是指偃師緱山腳下玄奘家鄉(xiāng)的寺院。

  其三是顯慶二年(657年)閏正月十三日,唐高宗和武則天幸東都洛陽,要玄奘陪同。二月,車駕至洛陽宮。玄奘乘回洛陽之便,就近回鄉(xiāng)與嫁給張門的姐姐相見。問訪親故,滄喪殆盡,問姊父母墳垅所在,躬自掃謁。因歲久荒頹,要求高宗幫助改葬父母。高宗允其所請,批示有關部門對玄奘改葬父母的一切費用,統(tǒng)由公家付給,其營送威儀,聲勢浩大,洛陽僧俗前往悼祭者一萬余人。此事看似私情往來,實為佛門張目。朝廷垂青玄奘,佛教徒也因之揚眉吐氣,名分大振。

  從以上三方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玄奘不僅是大旅行家、大翻譯家、佛學理論家,還是精明的佛事活動家。他深知"不依國主,法事難行",先是緊緊依靠唐太宗李世民,后是緊密靠攏高宗和武則天,不失時機地曉之以佛理,動之以親情,宗教與皇權,達到水乳交融的程度。玄奘圓寂后,"帝聞之哀慟傷感,為之罷朝"。數(shù)曰:"朕失國寶矣!"時文武百僚莫不悲哽流涕,帝言已嗚咽悲不能勝。翌日,又謂群臣曰:"惜哉!朕國內失玄奘法師一人,可謂釋眾梁摧矣,四生無導矣。"

  三、武則天的崇佛措施

  初唐時太宗、高宗父子對佛教的真誠信奉,是有條件的恩寵。貞觀二十三年夏四月,太宗李世民在翠微宮,太子李治、法師玄奘陪從。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以及西域先圣遺芳故跡,皆引經(jīng)酬對。帝深信納,數(shù)攘袂嘆曰:"朕共師相逢晚,不得廣興佛事!"五月間太宗去世,深以供佛不力為憾。玄奘鞠躬盡瘁,雖贏得"法門領袖"殊榮,但大唐二帝都不改變唐高祖李淵"道先儒次而后釋"的宗教國策,佛教的位置仍排在末尾,玄奘帶著深深的遺憾升入天國,唯一可以安慰他的,是為雄心勃勃的武則天崇佛抑道創(chuàng)造了條件。后果不出大師所料,最終還是由這位圣神女皇把佛教推到了三教的前列。

  武則天對佛教的崇奉態(tài)度有3個階段。自少女到當才人,是啟蒙階段,相信佛教救世;從感業(yè)寺到當皇后,是求佛祖慈航巧渡,穩(wěn)坐妝臺,恰逢高宗李治晚年不能視朝,武則天祈盼象龍門盧舍那大佛獨居佛壇那樣,準備有朝一日唯我獨尊,君臨天下。高宗駕崩,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進而稱帝,但這是封建禮法所不容,李唐宗室以死相拼的事。武則天一方面動用軍事力量加以鎮(zhèn)壓,一方面用佛教維護她的統(tǒng)治思想。佛教的經(jīng)典中有女身可以稱王的記載,《大云經(jīng)》中有"即以女身,當王國土"的話,她就讓親信制造她是彌勒佛下世的神話,為她代唐稱帝大造輿論。武則天稱帝的尊號是"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這些尊號都來自佛經(jīng)。儒家講"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道教的《道德經(jīng)》講男尊女卑,武則天當然不感興趣,唯佛教可以維護她的皇權,有利于治理國家。于是,天授二年女皇下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將佛教提高到國教地位。唐玄奘畢生奮斗沒有實現(xiàn)的事,這時雖然實現(xiàn),但女皇的帝位坐穩(wěn)之后,又促使佛教和道教合作為她服務。圣歷年間下令修《三教珠英》,全方位地致力于佛、道、儒三教融合,促進了佛教的中國化,為有唐一代的新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唯一女皇帝治世手段之高明,由此也可窺見一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